官方首次宣布中国总人口将负增长 女性生育意愿该如何拉回来
”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负增长。”
这是以国家卫健委为代表的官方,首次公开承认中国人口负增长阶段的到来。
在过去几年内,中国的出生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都呈断崖式的下降:
万众瞩目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低至1.3,是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中国统计年鉴2021》公布时,全国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了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出生率;
到2021年,中国的净增人口仅48万,还不到三年前(2018年中国净增人口530万)的十分之一。
“在14亿的人口基数面前,这是一个很微小的数字,几乎相当于没有,”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说。
出生率是新生儿数量在平均人口中的占比,而生育率则是出生人口与育龄女性的比率。如果说生育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生育意愿和状态,出生率则可以体现人口增长情形。
这两个创下新低的指标,都昭示着中国的人口问题越来越不容乐观:要知道,此前根据多个国际组织和中国科研机构的预测,中国大概要到2027~2032年才进入人口负增长。
我们是怎么走到负增长这一步的?
“十四五期间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不在意料之外,也并非一蹴而就。
原新认为,负增长的种子“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埋下”。
1992年,当中国的生育率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降至更替水平(2.08)之下,这意味着子代的出生人数不能有效完成对父母的“替补”,内在增长率就已经是负的。
再往前追溯,是1973年的“一脚刹车”——中国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立。
整个70年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晚,稀,少”为主——“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拉长生育间隔,两胎要间隔3-4年左右;“少”是指三个多了,两个正好。1980年9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启动。一对夫妻生育超过一个孩子将被定义为超生,并受到经济和行政处罚。
这一政策延续了30多年,直到2016年被废止。
“早在1991年,我国的生育率水平就已经降至更替水平,步入持续稳定的低生育率时代,人口的内在增长率由正转负”,原新打了个比方,“人口列出的刹车在1991年踩下去了,但是列车依然惯性前行了30年,目前所有人口增长惯性即将消耗殆尽,人口将进入稳定的负增长阶段。”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在进入负增长前,中国每年的净增人口的下降趋势在21世纪之初开始显现,在2000年跌入1000万人区间,之后五年到2005年逐步跌入700万区间,再过5年后到2010年跌至640万人。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可能已经错过了窗口期:“2000年到2010年是一个窗口,一个计划生育政策的’战略机遇期’,在那时候调整可能最为有效。”
此后,因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中国的出生率曾出现两次回升,但自2017年至2021年,中国净增人口出现五连降,从2018年的530万人一路狂跌至2021年的48万人。
“负增长是一个阶段性的节点,但不是结束。”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学者黄文政告诉八点健闻。
从区域上来看,我国人口的负增长呈现由点及面不断扩散的特点。“点”是如上海这样的因经济发达而具有少子倾向的地区:早在1993年,上海市的户籍人口已出现负增长,到今天,上海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至0.8,和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韩国持平。
早在20年前,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地区也陷入了“生育陷阱”。历史原因导致的低出生率和年轻人流向沿海地区的“东南飞”,拉响了当地的人口警报。
到今天,陷入人口负增长的地区,已经超过一半。
根据2021年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中国大陆的31个省份中,已经有16个省份的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
尽管,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这些沿海省份人口依然在增加,但并非是出生率较高的缘故,而是他们都是劳动力流入的省份。
但总的来讲,少子化已经渗透到全国范围内了,“最后全部都会进入负增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