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首次宣布中国总人口将负增长 女性生育意愿该如何拉回来
人口负增长,意味着什么?
2020年,中国人口净增204万人,2021年,只有48万。
对于中国庞大的14.2亿人口来说,这个数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总数量已经非常接近峰值,几乎等同于“零人口增长”。
出生人口越来越少,继续走下去,就是越来越接近于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相交叉的边缘。
原新告诉八点健闻,变成常态负增长前,往往有一段零人口增长阶段,一般会在零值波动几年,再转向常态化的人口负增长。
“在负增长的初期阶段,人口体量依然庞大,即便是十四五开始负增长,也是早期阶段,人口总量巨大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
“即便按照2020年的生育率1.3发展,2050总人口还会还在12-13亿以上,在负增长早期阶段,我们依然处于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惯性之中。”原新强调“人口现象演变为人口问题往往存在时间滞后,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只是人口现象,一方面,要超前认识和准备,另一方面,必须明确这种人口现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就是问题,匹配就不是问题。”
但值得警惕的是,人口负增长释放出一个紧迫的信号,人口数量下滑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如果长期保持这个不可持续发展的话,离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远。”穆光宗说。
黄文政指出,“人口负增长开始比较缓慢,之后会不断加速。如果生育率一直维持在1.2以下的水平,那么人口最终将以每出生一个人去世5个人的速度减少。”
1980年代末,中国的总生育率为2.6,远高于更替水平2.1。自1994年以来,这一数字一直在1.6至1.7之间徘徊,但在2020年下滑至1.3,2021年仅为1.15。
人口学家何亚福告诉八点健闻,人口的增长有惯性,不是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时人口就马上下降的,同理,人口的下降也有惯性。将来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时,即使生育率回升,人口也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惯性减少。
上海保银资本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在接受BBC采访时指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也比预期更快到来。
这篇报道写道 :走向人口负增长意味着,在未来数十年里,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将持续萎缩。而更少的劳动力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工资,这对于制造业来说,可能意味着出口放缓,阻碍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劳动力萎缩还将凸显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金能否维系等问题。
维多利亚大学政策研究中心彭秀建博士在《对话》撰文指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峰值,预计到2100年将减少到峰值的三分之一以下。预计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将继续攀升,在2080年左右超过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
“这意味着,目前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赡养20名老年人,但到2100年,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将必须赡养多达120名老年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年平均下降1.73%,这意味着除非生产率迅速提高,否则经济增长将大幅放缓。”彭秀建指出,与此同时,中国需要把更多的生产资源用于提供卫生、医疗和养老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求。
女性的生育意愿还能拉回来吗?
“人口问题一旦出现,意味着解决人口问题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这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的茅倬彦在201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
2021年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女性的生育意愿继续走低:
育龄女性的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和00后的女性生育意愿尤其低:分别为1.54和1.48个。
黄文政认为,1990年年代出生人口曾经历过一次断崖似的下跌,就是90末的人数远低于90初。现在的生育主力逐渐从90初一代转换为90末一代,育龄高峰期女性基数大幅减少,而生育意愿也更低,“这对出生率是双重的打击”。
上述调查认为,经济负担重、子女无人照料和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因素已经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障碍。
一方面,在年轻人眼中,生育意味着巨大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且可能回报渺茫。
“在农业时代,多一个小孩就多一个劳动力,所以生育是有经济动力的。而现在生养一个小孩,除了在精神上获得一些幸福感,你经济上几乎完全是付出。养孩子是没有收入的,这可能和你的付出是完全不对称的。”黄文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