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市场在中国还是真空地带,我们可以去做一些突破。”张健钢在深圳创办的音科思公司,目标是为中度、中重度的用户提供一款好用的产品。但创业初期,他们遇到的难题和所有科技类公司一样——芯片怎么办?
“传统助听器的芯片逻辑是用硬件定义产品,他们追求低功耗。也就是用一颗小的干电池,能维持3-5天的续航。但这导致的结果是算力非常低,有新技术也装不进去。”张健钢透露,直到苹果AirPods耳机诞生,给了他灵感启发,“苹果耳机在芯片上做了非常大胆的创新。它的逻辑是用软件来定义产品,追求算力和功耗的平衡,这样的芯片能给产品带来延展性。”
技术创新方向虽已明确,但摆在音科思眼前的第二个难题是:购买芯片还是自研芯片?“2017年我们去美国购买芯片,但是对方并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接待我们,称暂时无货。后来几经波折又同意售卖,但一颗芯片的成本高达60美金。这让我们意识到,必须自己去做芯片,才能拥有定价权。”张健钢承认,研发芯片没有捷径,只能通过时间慢慢打磨。幸运的是,港科大有成熟的产业链,当中就有一家专研芯片封装的上市公司。
28nm制程工艺突破 摆脱欧美专利垄断
在港科大老师和团队的协作下,耗时3年,音科思研发出采用28nm先进制程工艺的自研芯片,不仅从技术层面上突破了国外传统助听器55nm芯片的专利垄断,还以更低的功耗实现了更高的性能和算力。
随后的2020年10月,“风筝”系列辅听耳机面世。音科思的自研芯片基于仿脑听觉模型研发的核心算法,通过模拟人脑的生物信号运作机制,给了风筝系列辅听耳机一个能不断学习的仿生大脑,可为中轻度、中度向重度过渡的听损用户提供舒适的聆听体验。同时,风筝系列辅听耳机的降噪效果按行业标准PESQ测试,在不同音量等级下,效果均优于传统高端助听器领域的六大国际品牌。
“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个‘产品闲置率’调研,报告显示,欧美产的、均价2万以上的助听器闲置率是21%。而‘风筝’在香港做了一次测试,产品是闲置率是8.7%。但我们的目标是5%,目前还未达到。”张健钢说。
注重外观设计 摆脱“听障”标签
2022年4月,音科思“风筝KITE 2”辅听耳机上市。不仅在功能上比第一代更完善,它的外观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被消费者认为是一款时尚的“耳饰”。与传统耳背式助听器、耳甲腔式ITE、耳道式ITC等不同,音科思“风筝 KITE 2”辅听耳机乍一看让人以为是一个线条流畅、设计简约的时尚蓝牙耳机。
在做前期市场调研时,张健钢和团队发现,消费者对助听器的要求不仅是佩戴舒适、有效,也希望可以更小型一些、更时尚一些,“这样的需求很合理,每个人都有对美的需求。所以我们定了一个目标,产品的颜值一定要高。”张健钢说,很多听损人力不愿意佩戴助听器除了不好用、不习惯,也是在意被他人“标签化”,而音科思“风筝 KITE 2”的设计或许可以撕掉这样的标签,“就像佩戴普通的蓝牙耳机,而非助听器。我也想告诉他们,听力下滑是自然现象,和头发变白一样,不要觉得可耻。”
此外,因为助听器的市场大多面向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容易丢东西。“我认识一些老人家,子女从国外代购了一副几万块钱的助听器,结果老人家不小心丢失了一只。整个人的心理阴影就很重,再也不肯佩戴了。”张健钢认为,颈挂式的设计也可以解决传统助听器容易丢失的问题。
在2019年,张健钢还为女王定制了一份礼物——“Rouge胭脂扣”。
这款珠宝化设计的辅听耳机在当时受到了英国皇室的赞赏,被授予「英国皇室年度最佳意义项目」。
电商兴起助力卖货 收获反馈再升级
对科创公司而言,在技术难题突破以后,摆在眼前的又一难关是如何销售。“在中国,过去听损人士购买设备大多是在医院对面的小店,销售方式非常传统。但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我们发现渠道门槛下降了。”张健钢透露,美国也有类似的助听器创业公司,通过将线下销售流程搬运到线上,4年内市场占有率从15%翻倍到了30%,这给音科思很多灵感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