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出口订单去哪儿了?
订单减少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长期趋势来看,海外纺织订单一直在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稳外贸需要加大客户渠道的维护与拓展,也可以结合消费升级拓展国内市场
文 | 辛晓彤
编辑 | 余乐
“从3月开始就没接到新的外贸订单,”老沈是苏州一家外贸服装厂的负责人,他告诉《财经十一人》,5月底最后一单发出后,工厂已经无外贸订单可做,只能接一些国内代工散单。
上游工厂同样受到影响。老沈的亲戚在当地开了一家印染厂,“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单怎么都得排队十天半月才出货,2018年爆单的时候甚至将近一个月。”老沈说道,“今年呢,6月难得接了一个订单,11个颜色,你猜多久出货?”老沈卖了个关子,“一天之内全部染色出来了。”
接受采访时,这家印染厂已经“放假”多日。
在商务部7月29日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外贸司副司长张斌表示,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风险高、困难大、不确定因素多。多位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在稳外贸方面,商务部将突出扩增量、稳存量、强保障三大着力点,积极促进出口、扩大进口。
各地都在积极出台相应的稳外贸政策和措施,但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自救,降本增收。老沈提到,同行都在积极拓展外部渠道,走出以往的舒适圈,同时也在国内市场寻找机会。老沈本人就在做微商城,自己也参与直播带货。“出口转内销,”老沈说道,“(库存)能清一点是一点。”
中小企业订单下降
2022年二季度以来,不少纺织服装厂都遇到了出口订单下降的问题,尤其以中小企业为主。
从数据来看,6月棉纺织行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38.81%,环比下降5.93%,同比下降23%。其中新订单指数回落到30%以下。
2020年疫情暴发后,新订单指数一直略低于50%的荣枯线,直到2020年末至2021年中转为景气,一度超过70%。但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新订单指数就直线下降,之后持续在低位徘徊,最低下降至23%,远低于荣枯线,是自2014年以来最低迷的一段时期。
(备注:PMI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加权而成,新订单就是扩散指数之一,上图为新订单指数变化。50%为荣枯分水线,高于50%代表期望值高,低于50%则是衰退的信号。)
从宏观数据上来看,2022年上半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表现还不错。根据海关总署7月13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纺织服装累计出口1564.9亿美元,同比增长11.7%。
这个数据的指向似乎与PMI不太相符,主要原因在于订单的“时间差”。通常情况下,甲方会提前半年甚至更久下单,因此今年上半年出口的货物基本是去年订的。现阶段企业接不到订单,将影响下半年的出口数据。
7月26日,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与5月前相比,超过一半纺织企业表示订单未出现好转。此次调查涉及65个企业样本,在纺织外单方面,近80%的企业表示订单减少,约18%的企业表示外单基本稳定,仅约3%的企业订单增加。
“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二三季度订单减少六成左右。”小林是一家山东外贸纺织厂的负责人,他告诉《财经十一人》,外贸长单、大单逐渐消失,客户更多订购的是一些短单、小单。
由于接单困难,部分企业正在通过降低开工率减少成本,停产的意愿也在上升。从中国棉纺织行业月度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到,从4月开始,集群内开工企业的数量同比不断下降,设备利用率也从2月的85%左右降至6月的68%左右。同样下滑的还有从业人员数量,2022年年4月,受疫情影响,从业人员同比下降22%,6月最新的数据则是同比下降12.7%。
长期因素与短期因素
订单减少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例如上半年国内疫情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全球市场萎缩等短期因素,但从长期趋势来看,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海外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表现。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6月发布的企业问卷调查显示,85%的企业表示客户订单外移较为明显,其中,26%的企业表示客户订单外移比例在30%以上。参与此次调研的企业约30%为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