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被突然冻结,开户越来越难,银行大推“断卡”行动到底是为什么?
但这几乎已经是最不折腾的办法。
大学刚毕业,王颜听说,当地会给就业落户的应届生发放一笔资助金,要求提供某个银行的账户。她没想太多,“办银行卡,拿上身份证,顺手的事”。
一进门,她就被拦下了。银行保安的态度不怎么好,“办卡你什么都不带?你知道要提交什么资料吗?”人还蒙着,保安语速很快,交待她需要准备的材料,她只模糊记得“收入证明”“工作证明”,反问,“如果工作还没一个月,开不出证明怎么办?”
对方已经没什么耐心。她只好先回去咨询,工作人员告知,如果不能开具“工作证明”,需要先到居住地开具开卡缘由的证明书,而且最好去当地村子的支行开卡,才会容易些。
“开银行卡是越来越难。”一名用户抱怨,为了申请银行卡,她前后跑了三家银行,每家银行需要提供的资料也不一样。人到了,资料还不全,算是空跑一趟。
一家银行的柜台上摆着提示,详细列出要求:如果要开具工资卡,需要提供居住证明、工作证明,居住证明可以用房屋出租合同、房产证代替。学生开卡,如学校要求,需提供学校开具的证明或者学校聊天群、家长聊天群的聊天记录。“如果要解除银行卡限制,需要的资料基本和开卡一致。”一名工作人员补充说。
沟通并不总是愉快的。一些银行网点在具体执行时有变通,一些要求严格。有人不解,为什么要提供证明材料,认为来回奔波造成麻烦,有人不愿被查流水、展示聊天记录,打向公司或小区物业的询问电话,也让一些用户觉得受到冒犯,“好像在审问犯人。”他们选择放弃。
即便带齐了资料,也不意味着能顺利开卡。
人们通常默认的开卡,指的是开通银行的Ⅰ类交易账户,可以转账、消费、缴费、理财、存款等。但许多人近期拿到的是Ⅱ类卡,转入、转出资金日累计限额为1万元。
“如果资料不齐,我们就会先给开一张Ⅱ类卡,只能柜面使用,不能直接对客户说不能开卡。”张微微解释。她也听说,一些银行网点的态度比较“强硬”。有匿名银行工作人员坦白说,“现在的情况是,一般能不开卡就不开,要开也只开Ⅱ类卡,不开网银、电子支付等功能”。
“哪怕能少一个诈骗账户,也是有用的”
柜台里的银行员工也感受到了变化。2022年上半年,张玮玮发现,来网点解除限制的客户明显变多了,每天至少要处理十几例,“一上班,从早到晚就是解锁。”
等待消磨了不少客户的耐心。她在心里计算,除非一大早就赶来网点,一名客户从进入银行到办完业务,平均需要的时间大约是1.5个小时。
解除限制的业务只能在柜台办理。要是提前填完资料还好,不然客户只能在柜台处挨个填,至少是三份表格,柜员还要一项项仔细核查,确认是本人的手机号后,报出的工作单位,要上“企查查”搜索,再给单位打电话,看是否确实有这名员工。居住地址也必须谨慎,得去地图上搜索是否属实。
工作人员也要填表,看具体情况决定是两份还是三份。一套流程走下来,至少需要20分钟。
弦要绷紧了。每一项核查结果,张玮玮都得记着截图、打印,或者用银行电脑的摄像头对准画面,留下记录。
起初也觉得不习惯。她记得,“断卡”行动初期,同事们开卡时,也要求填资料、确认工作和居住地,但并没如今这么谨慎,要反复和客户沟通、确认。变化出现在哪一天已经很难辨认,但总之是“越来越严格”。
目的是,在开卡阶段,最大程度地消除风险。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要防范电信诈骗,一方面需要加强违法售卖相关储蓄卡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账户开户管理,从源头上加强电信诈骗风险防范,保障资产和交易安全。
一名银行工作人员透露,有同事经手开出的银行卡涉案,受到了一定处罚,所在网点的违规积分也被扣除。央行2021年11月公布“断卡”行动进展时指出,暂停了620家银行网点1个月至6个月开户业务。
防范电信诈骗风险的任务,变成了每天具体的工作。上班时间被拖长了。张玮玮所在网点并不大,往常情况下,下午五点,客户陆陆续续散去,如今客户多了,再加上清账、盘点,工作到八点也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