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影响了销售额增长,但是生产经营成本还在蹭蹭地往上涨。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企业硬成本上涨势不可挡。
最为显著的是运费,2021年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就在历史高位支棱着。虽然二季度以来,物流成本有所回落,但仍处在高位。今年5月波罗的海干散指数连续8个交易日连续上涨,各家企业心惊肉跳。空运比海运的运费上涨更为夸张,大范围爆仓,费用翻数倍,成了外贸出口企业的失血点。
整体而言,外贸物流成本经历了这轮跳涨,导致物流成本激增。部分商家仅物流成本就占商品价格的50%以上,导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海外因素以外,国内多地疫情反弹,对中国外贸企业的成本也带来了压力。人流物流畅通性受到影响,一些外贸企业生产陷于停顿,与海外的商务交流按下了暂停,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激增让不少外贸企业步履维艰。
还有海外市场的税收合规成本激增,让很多中国企业猝不及防。
▲针对来自非欧盟地区B2C实物型邮件,VAT征税规则的调整(图/网络)
欧盟的《增值税指令》于2021年7月1日生效,这一政策多少有些针对中国出口企业量身定做的意味。因为欧盟发现,各大电商平台所售的价格低于22欧的产品占比很大,而且以境外卖家为主。因此针对性地修改了“游戏规则”,意在财政增收和贸易保护。这样的定向打击,结果可想而知。
疫情冲击之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普遍现象。除了税收“调整”,还有提高市场门槛的各种“认证”。比如美国母婴行业需要进行CPC认证,欧盟需要CE认证,英国需要UKCA认证,巴西需要INMETRO认证。雁过拔毛的各种认证,让中国企业出海之路荆棘丛生。
正常情况下,企业单独应付一两个“黑天鹅”、“灰犀牛”,尚能承受。但是,中国企业出海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对海外市场风险的经验不足,遇到密集的“组合拳”连续暴打,伤害不容小觑。
出海企业对海外市场风险的判断,不能心存侥幸。超级疫情三年积累的压力前所未有,压力集中释放的冲击是历史罕见的。局部风险的突然爆发,猝不及防。曾被视为新兴市场热点的土耳其通胀快速上涨,高达80%以上的超级通胀,让出口贸易的市场空间荡然无存。汇率风险是中国出海企业一定要高度警惕和防范的。
疫情期间各国宽松货币的欠账积累,全球汇率体系敏感脆弱,已经超出了过去的经验认知。比如说,美联储大幅加息的连锁反应,对中国出海企业的冲击超出预想。
当然,中国外贸企业受到的多重打击,主要还是因为多重风险叠加导致的,今年的黑天鹅、灰犀牛实在是太多了。虽然中国的外贸出口已经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中国民营企业的出海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是个“婴儿”,应对风险的能力需要加强。
“紧盯美元”的狭窄视角会吃大亏
美联储加息伊始,很多财经人士认为对中国外贸出口有利。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有利中国商品出口,这是教科书式的经典判断。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因为,这次加息太不寻常。
疫情期间,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全球货币体系的系统性紊乱,美联储的强势加息,快速挤掉了欧元、日元的货币水分。
日元汇率“腰斩”还算是情理之中,欧元和美元汇率“倒挂”,却是意料之外。这相当于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全球主要币种大幅升值了。如此剧烈的汇率波动,对中国外贸企业弊大于利。
而美元加息升值对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抑制作用是延迟发生的,正常情况下需要半年的传递期。这意味着,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基础成本不会在短期内因美元升值得到缓解,却要承受美国以外的全球主要市场的出口利润滑坡损失。
就目前的形势看,此次美联储加息不是过去的技术性调整,而是全球货币宽松的急刹车。全球货币紧缩对中国外贸企业的海外市场环境恶化,不能心存侥幸。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的当下,“紧盯美元”的狭窄视角是会吃大亏的。
▲福建省厦门保税港区集装箱码头(图/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