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众多的手机厂商,它们宣传的点,主要集中在摄影和快充等方面,区别并不大,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很难分清它们在性能上的区别。
“现在手机拼的几个赛道:第一是影像,可以看到硬件上无论是摄像头数量还是像素基本都到达一个天花板,在软件上主要是拼算法;第二是性能,主要是围绕芯片的升级来升级,目前如果不玩超大游戏,基本性能过剩;第三是设计,形态比较固定,设计上能玩的花样也比较小;第四是系统,目前除了华为鸿蒙、苹果iOS之外,其他厂商都是在安卓基础上做UI系统,说实话也大同小异。”闫跃龙认为。
“目前,新的手机同质化问题严重,新机发布宣传的点主要集中在性能、影像、游戏、快充四个领域,但是目前天花板效应都出现了。比如性能,其实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骁龙870放在现在也足够了,而且制程到了5nm之后性能其实提升已经不明显,主要是功耗优化”宿艺认为。
骁龙870芯片于2021年发布,基于台积电 7nm 工艺制成,目前已是市场上主流机型的标配。不过,目前载有870芯片的手机已经降价至1700多元,不再是“高端标配”。
宿艺认为,以前,各厂商会在“新用户、新技术、新方向”三方面做增量,但是历经15年的发展,国内手机市场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成熟市场:存量用户、技术迭代放缓,方向也基本上都被验证了,因此带来一种“内卷”。
为何新手机很难有革命性突破?闫跃龙透露:“主要还是因为大多数厂商是基于供应商的芯片、零部件或者操作系统做上层应用创新,这部分的潜力基本挖掘殆尽。”
一个月超过33款新机上市
高端手机售价近万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现在的手机是不中看也不中用,能够让自己满意度高的手机越来越少,商家满天吹的‘黑科技’,能使用到生活工作中有多少?不过就是堆料好卖高价”,有消费者在谈到为何自己不愿换手机时表示,手机本就不是消耗品,“新出的没有喜欢的,还不如凑合用用旧的”。
实际上,现在手机的价格也是越来越高,动辄5000元以上,还有的要上万元,更换手机对于年轻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比如小米12S Ultra,起售价5999元,小米MIX Fold 2折叠屏8999元起;vivo X80 Pro 5999元,iQOO 10 Pro 5499元,OPPO Find N星夜版券后价格还要7689元,云端版券后价格8989元,华为P50 pocket 券后价8688元,Mate X2 价格更是达到了18999元。
还有不少消费者认为,手机厂商出新机的速度太快了,“换不起出新机太快了,就对于我来说,一开始看着reno系列迟迟没下手,后来我去买了Reno5,半年后就来Reno6,接着就Reno7,我的手机瞬间成了下架机,现在慢慢熬,不换手机了。”
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年1-6月,上市新机型累计201款,同比下降5.6%,其中5G手机112款,同比增长1.8%,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55.7%。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都有超过33款手机上市。
过量发布的新机,使得智能手机领域竞争激烈且超前,“智能手机的性能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是过剩的,同时软件创新也改善了过去手机长期使用的卡顿难题,用户老手机可以使用更久,进一步延缓了购机需求”。
分析:
少一点营销套路,多一些核心技术投入和深度体验创新
那么,下一步手机厂商们应当如何发展?闫跃龙表示,手机厂商目前的策略是:第一,内卷,提升产品的性价比,抢夺存量蛋糕;第二,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比如折叠屏手机就是形态上的创新;第三,扩展,发展全场景,向平板、PC、智能硬件等领域扩展,寻找增长点。
宿艺建议手机厂商后续应当更注重软硬一体化创新,尤其是系统的整体体验打磨;从注重用户以手机为核心的“单品终端”体验,向用户在家庭、办公、出行、运动健康等跨终端的智能全场景需求寻求新的升级突破口。“少一点营销套路,多一些核心技术投入和深度体验创新”,他表示。
下一步革命性的突破,闫跃龙认为,需要向下拓展,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根技术上寻求突破。“比如OPPO的马里亚纳芯片、vivo的V1芯片等就是尝试,但要真的做出突破,还需要时间。另外,革命性突破也有赖于行业基础科学的突破,比如待机上,需要电池技术的基础突破,目前电池技术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大家都是做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