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 > 网络热点

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美国补贴新能源暗藏“排挤中国”

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锂电池制造等领域,中国占据着全球领先地位,因此《通胀削减法案》的潜在台词确实是“限制中国”。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海关统计数字显示,中国2021年锂电池出口额为 284.28 亿美元,其中美国以 49.75 亿美元成为中国锂电池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不过国联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考虑到车企的供应商体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幅变动,预计美国这一法案在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电池出口产生显著影响。林伯强认为,《通胀削减法案》可能带来的一个长期影响是,中国锂电池制造企业向外迁移的规模可能增加,而这会增加中企的成本。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美国这项法案中有关电动汽车的规定在其国内也引发了争议。据美国CNBC网站报道,支持者称,新规定将使汽车工业摆脱对外国、尤其是中国的依赖,并鼓励国内生产电动汽车及电池。但反对者认为,定价和采购规则、特别是有关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采购规则过于激进,这可能导致大多数电动汽车失去获得联邦政府激励的资格,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美国汽车创新联盟表示,一旦法案开始实施,目前在美国销售的70%的电动汽车将无法享受税收抵免。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亚洲日报》称,《通胀削减法案》对电动汽车及电池供应链方面的限制也给韩国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一方面,部分在北美市场颇受欢迎的韩国品牌汽车均是在韩国生产后出口至美国,美国这一法案将削弱韩国电动汽车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中韩两国在该领域合作密切,对中国电池零部件原材料依赖度很高的韩国厂商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替代的供应链。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全球清洁能源竞赛开始”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除了在电动车及电池方面“限制中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这项法案的相关内容也有明显打压中国光伏产业的意图。不过他认为,美国打压的目的难以实现。中国光伏产业最早是原材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但在欧美反倾销后,国内市场逐渐开放,中国的光伏产业已形成优势,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的行业企业几乎都来自中国,加上国内有着巨大市场,中国光伏产业能得到足够的支撑。韦福雷还提到,光伏产业对于原材料、成本控制等要求比较高,而美国在成本上对于产业链并不是很有吸引力。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对于《通胀削减法案》将如何影响美中在能源领域的竞争,美国国内也有不同看法。《华尔街日报》日前刊文认为,通过投入3700亿美元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美国实际上是把能源主导权让给了中国,因为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的关键矿物,如钴、镍、锰、锂,而中国在提炼这些矿物等方面占据明显的优势。文章担心,北京将矿产资源作为政治武器。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全球清洁能源竞赛开始。” 世界报业辛迪加15日刊文称,通过在前瞻性产业政策上加倍下注,美国突然间就做好了与欧洲、中国和其他国家竞争的准备。去年全球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投资超过7500亿美元,仅中国就投资了2660亿美元,而德国和美国分别为470亿美元和1140亿美元。文章认为,在这场能源转型的硬件制造竞赛中,中国遥遥领先。目前,中国生产了全球2/3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离子电池,以及约一半的风力涡轮机。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彭博社15日则称,即便美国投入约3700亿美元用于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美国的绿色投资依然落后中国。如果把旨在加速能源转型的公共和私人投资结合起来,中国无疑是能源支出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将这部分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投向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林伯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来说是一种阻碍,因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紧迫,相关产业应该通过全球化资源配置,让最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制造和生产,而美国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林伯强同时说,这一法案的名字是“通胀削减”,但其实际效果只会增加本国消费者的成本。qF0拜客生活常识网

相关阅读:

  • 这部电影,让全美“破防”……
  • 第一夫人 VS 副总统,白宫“宫斗剧”又开始了
  • 对拜登的边境政策不满的各州向首都输送移民
  • 拜登提案没收俄富豪财产 并向乌提供330亿美元援助
  • 拜登次子担心长嫂被自己传染艾滋病,要求其赶紧做检测
  • 拜登打算搬空乌克兰的2000万吨存粮 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 崔娃这毒舌太准……白宫春晚真成“毒窝”?
  • 新闻8点见丨露营“出圈”后:露营玩家的“诗和远方”在
  • 美媒:拜登在登上“空军一号”悬梯时又踉跄一下
  • 美国奶粉严重短缺!多地陷婴儿“断粮”恐慌,川普:是国耻!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