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来到了高山上,被云雾包围了。”
在一个大雾天,一名住在56层的32岁武汉业主,这样形容自己站在窗边的感受。那天,待到雾气散去,她再俯瞰远处的东湖,像是看一个小池塘。
在中国,超高层建筑,指的是高度超过100米的民用建筑。而住在超高层住宅的顶层,是一种小众选择。这就像是居住在云端之上——它既有常人难以体会到的居住乐趣,也伴随着诸如恐高、气压差、火灾逃生困难等潜在风险。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曾呼吁,建筑并非越高越好,超高层楼宇无异于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环境、能源消耗等多重难题,“纯粹是自找麻烦”。而相关部门也做过试验,让一名消防员从第33层跑到第1层,用了3至5分钟。但火借风势,30秒内就可以从第1层到达第33层。
现实的另一面,是全世界最高的10座建筑物,中国占了约一半。40多年来,各地都在频繁刷新城市的天际线高度。“中国第一高楼”的头衔,从深圳,到广州,再到如今的上海,几经辗转。楼层高度的较量,背后也是城市竞争力的较量。除了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这样的超高层写字楼之外,实际上,作为人们日常起居生活之地的“超高层住宅楼”,近些年来,在各地也呈现频繁动工之势。
如今,这样的“比拼”被叫停。自2020年以来,国家已经连续4次发布“限高令”——2021年,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一般不得新建超高层住宅”。而今年的7月,发改委再提“限高令”,不得新建500米以上的建筑。以至于原本要建729米的苏州中南中心,新方案改成了499.15米。
“限高令”下,各地已有的超高层住宅或许会成为“绝唱”。所以我们想知道,究竟什么样的人会选择住在超高层?住在超高层建筑的顶层,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而人,为什么会迷恋更高的地方?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与住在东莞最高住宅楼的陈牧南聊了聊。他今年35岁,从事银行业,刚刚辞职。他住在东莞“东江之星”小区的50层顶层,生活在约150米的“云端”。
这也是每日人物“小区系列”的第三篇故事。
第一篇:《5米高墙围绕,顶级学区加持,1.09亿的万柳法拍房藏着啥秘密?》
第二篇:《朝阳神盘不服老破小,16万一平的“太阳公元”,掀起学区争夺战》
文 |曲美洋
编辑 |易方兴
运营 |绘萤
制图 |田伟
“有本事,你买在我楼上啊”
东莞很少有雾,但每当大雾来临的时候,窗外会变得一片空白,站在地面上的人即使抬头,也看不到楼顶。我在这个世界上,像消失了一样。
我在地上走的时候,很少关注云,但站在50层向外看,窗外全是云,层次分明,感觉云离你很近。夏天的黄昏,它们有时候是红色,有时是黄色的。雷雨天的时候这种拉近的距离感更明显,乌云压得很低,雷噼里啪啦地砸在你面前,那种感觉蛮震撼的,如果没有让人感到安全的门窗做壁垒,应该会感到恐惧吧。
这时候,天是天,地是地,一半一半。
我和家人住在东江之星的50层,东莞最高住宅楼顶层。在我们家,有三个房间能看到江景。我把其中一个房间拆了,改成一个小餐厅。一家人吃饭的时候,面向东江。边看江、边吃饭的感觉还不错,跟二三十层看到的不一样。在这栋楼里,25层最贵,那里或许能看到更辽阔的江景,顶层比25层要便宜20万,要380万。我们的窗外经常会有鸟飞来飞去,停在窗边。从窗户向外望,能看到东莞第三高的写字楼,有200多米高。晚上灯光都亮起来的时候,整个城市看起来很繁华,蛮有活力的。站在窗前,可以平视月亮。我也会低头看一下地上的路和车,还有行人。他们都很小。每一个人是一个不同颜色的点。上班前,我还会在楼上看一下四周的道路,能看到哪里在堵车。
陈牧南在家中看到的夜景,离月亮很近。图 / 受访者提供
我们住的这栋楼,顶层之上还有一个天台,不同楼层的邻居平时都会来这里透透气。2019年底搬来这里的时候,赶上了疫情。很多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我都上到天台。这里能看到整个东莞,有一种把东莞踩在脚下的感觉。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一览众楼小”。疫情期间,我有时候抱着吉他来天台唱唱歌,虽然没有人听,但在封控的时候是一种释放,让我感觉自己没有被囚禁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