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工作考研的“大龄”职场人,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
图/视觉中国
文 | 《财经》记者 王雨娟 李莹实习生 王莘莘
编辑 | 余乐
读完研究生,李沛东正好撞上35岁门槛。许多工作机会能否拿到,悬在一线之间——大概率仅年龄一项就会被关在门外。
当初选择大龄读研的时候,李沛东的目标是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城市。但是现在,她的要求并不高。
“只不过是钱多钱少的事,” 她说。“大不了,家门口基础的文职工作肯定能找到。”
考研前,李沛东是一位在体制内工作的二胎宝妈。她在内蒙古一家基层人民法院当了好几年公务员,职位是助理法官。由于严格的遴选制度和激烈的竞争,她始终没有机会当上法官、敲一次审判锤。她的老公在天津做旅行代理生意,一家人分隔两地。考研到天津,提升下学历,再回归就业市场,“应该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但是,在临近毕业时,她才发现形势远不如想象中友好:去公司只能做基础岗位,自主创业风险巨大。考回公务员则似乎更加困难——研究生毕业考公只有35岁这一次机会。20多岁的同学们早早制定了考公计划,拿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啃起来,年轻人的劲头给她很大的冲击,“比不过。”
这个迟来的研究生学历,虽然有些软性价值——提高自我认可度、给孩子们做个榜样、学到了知识——但在就业市场上的助力十分有限。
考研热已持续数年,且仍不断在攀升。公开数据显示,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间涨了两倍,从2011年的151.2万人暴涨到2022年457万人。其中就有一群像李沛东一样的人。这些未在本科毕业后直接继续读研,而是在社会打拼后重返校园的人群,在网络上被称为“大龄研究生”。
今年以来,关于大龄读研人群的讨论在网络热度不减。一则“45岁阿姨考上重庆大学研究生”的豆瓣帖子更是引发热议。
年龄是大龄研究生们要面对的一道门槛。年龄限制在招聘端很容易得到验证。资深HR陈玉琴坦言,35岁是招聘者眼中的分水岭:基础岗位、一线岗位、不吃经验的岗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体力的岗位,都不会考虑35岁以上者;只有管理岗位和高精尖岗位会考虑35岁以上的候选人。35岁分水岭的起因,来源于考公限制——许多公务员岗位的报考要求是35岁以内。近年来,这一要求外溢至几乎所有行业。
有多年工作经验,但依然只是基础岗位,没有晋升到管理层,又过了35岁,“那职业生涯大概率就到头了。”杭州一家安防行业公司的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林知新认为。
此外,还有许多藏在水面下的障碍和心酸等着他们。考研的辛苦、读研两三年的机会成本,很难换来毕业后真正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待遇。
为读研使出浑身解数
许多大龄考研人的故事,开始于心结。
早在本科期间,王诗阳就埋下了读研的种子。2012年,正读大三的她去韩国交流一年,最大的感受是没学够,在韩国也没有待够。但是由于钱不够,她不得不放弃留韩读书的想法。
本科毕业后,她就开始为读研密切筹划,边工作边学韩语,还攒了近十万块钱。
2015年王诗阳脱产备考韩语时,她兼职教一位在广州做韩国化妆品代工厂的姐姐韩语,姐姐的一句话点醒了王诗阳:“现在给我一天时间,特别希望我一个人静静地在酒店躺半天。”她当时觉得,想学些东西,还得趁早,在没有家庭、没有负累的时候。由此坚定了读研决心。
李沛东的学历渴望则更早。她的第一学历是大专。自小家境优越,觉得同学努力也比不过自己家境,高中以前误以为学习没用。晃晃悠悠到报考学校时,分数够上三本,但被人忽悠“三本还不如好的大专”。后来她又自考了本科,但始终解不开心结。
考进法院之后,单位人才济济,她没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在哪,拼劲就上来了。于是开始边工作边准备研究生考试,这一备考,就是五年。
大龄考研人的备考过程很艰辛。他们几乎都不能像学生阶段一样,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