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抛弃智能手机改用老人机?主动断网只为摆脱焦虑抑郁自救
时间拨回到三年前,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随着疫情的蔓延,手机会以如此强势的姿态嵌入我们的生活。
扫码、线上办事、网课……当居家办公和学习变成了一项不定期发生的事情,手机则是完成一切的连接器。
与此同时,“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一看社交平台就生气”的情绪也伴随着产生。
当手机变成无法切割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永远在线、永远连接的生活
你可能也有类似的感受:
智能手机就像一个时间黑洞,打开再关闭,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2010年,全国网民的每周上网时间是18.3小时,相当于每天约2.6小时。
到了2021年,最新数据是28.5小时,变成了每天约有4个多小时在网上。
这只是大家的预估,实际使用恐怕远远不止。
硬件低廉化、流量费用降低、网速变快、公共服务需要……种种因素结合,将手机变成如今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离不开、躲不了、也戒不掉。
另一方面,手机里的App也总在想尽办法留住用户的注意力。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我们使用手机的动作变成了“刷”。
打开各种各样的App,首页的信息流让网页可以“无限滚动”,无论你刷得多快,永远也无法滚到尽头。
不喜欢这一个,那就继续刷下一个。在算法的加持下,总会有令人感兴趣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推送到面前。我们沉迷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一旦拿起就很难放下。
根据一份中国青年报的大规模调研,62.8%的大学生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超过6小时。还有15.6%的人表示自己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睡觉时间都没这么多。
1948年间,一位名叫莫顿的修士做了这样的论断: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其运作的原则就是要挑动人体内的每根神经。
并且让它们维持在最高度的人为紧张状态,要把人类的每个欲望逼到极限,并且尽量制造出更多新的欲望与人造的渴求。
为的是要我们的工厂、出版社、电影公司以及所有其他从业者制造的产品来满足这些欲望和渴求。”
这段话或许正好能够反映当下数字社会的一个负面:手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诱惑,让人觉得疲惫又难以停止。
如何终止负面情绪?一群年轻人尝试数字戒断
割舍手机为什么会这么难?
问问自己的话,我们在意的应该不是短信、通话这些联网功能,而是联网的那部分。一项2022年的调查显示,占用大家时间最多的分别是短视频、移动社交和手机游戏。
如果把社交的定义延伸得更广,短视频应用或许也可以归类到其中——我们在上面观看别人的生活。从时间占用来看,社交可能是我们上网时花费流量最多的部分。
这样算下来,我们有一半的互联网冲浪时间,都跟与人打交道有关。 彼此可见,就意味着有了社会比较。
比较之下,滋生猜疑、羡慕、攻击。这些人类欲望,驱动情绪与心态的变化,也繁荣了互联网,将可观看、可阅读的内容拓展壮大。
与此同时,攻讦、谣言也随着便利而生。
一份针对美国成年人的调研显示,仅有5%的受访者相信社交媒体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此外,86%的人不期望靠社交媒体来支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疫情进一步放大了负面影响。病例新增、病毒演化,浏览这些坏消息已经够让人心塞了,还得随时提防被相关谣言和网暴中伤——观点不同,立马线上对垒。一顿手机玩下来,所到之处,都有争吵。
有学者的研究就发现,长时间浏览疫情相关信息,焦虑、抑郁、压力等情绪指数就整体偏高——因为好消息真的不太多。
极端的争论越来越多了,仿佛哪里有互联网,哪里就有争吵。当负面情绪逐渐膨胀的时候,有人会想:那就干脆关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