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江死去的老人,揭开“养老诈骗”最脏的赚钱内幕
会员制养老,大多是典型的庞氏骗局
骗子们承诺固定“返利”,实际上项目本身并不具备盈利能力,所有收益都来自不停向下延伸的下家,形成一个金字塔。一但没有指数级增长的新用户,资金入不敷出,泡沫破裂,骗子就会跑路,而受害者则血本无归。
而背后的受害者,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老人。他们操劳大半辈子,终于能为自己活一次,毕生积蓄买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却血本无归,甚至人财两空,至死都没能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钱。
老人,是如何成为诈骗目标?
在网上检索“会员养老暴雷”,会发现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2014年,在北京“爱晚系”百亿养老骗局中,为了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者,负责人曹某铭就是从新投资者交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收益。前期的投资人在尝到甜头后,会继续投钱,甚至拉亲友一起加入。2016年,长沙多家养老院发生涉案金额过亿的非吸暴雷事件,其中一家爱之心养老公寓,把600张虚拟床位卖给了将近6000人次。2019年,上海“大爱城”养老院暴雷,这家养老机构大力宣传所谓的“候鸟式养老”理念,同样也是怂恿老人们投资,购买会员资格。
这些案例都早有过公开报道。可是对于那些不经常上网,连智能手机都用得不熟练的老人们来说,这些新闻实在是太遥远了。
实际上,老人一直是诈骗的重灾区。他们往往没有什么渠道接触新事物、新概念,也无法融入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他们甚至不理解,什么叫做“暴雷”。
68岁的高焕英,直到拿不回钱才第一次听说“暴雷”,她对这个词的理解是:“都瘫痪了样的,不能够兑现,钱都拿不回来了,和事实完全不一样!”在受骗之后,很多老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还以为,在自发组织的受骗者微信群“益阳养老诈骗追责关爱中心”里交上五十元的维权费用,就能追回自己的钱。配合公安调查时,不少老人对于“参与投资受骗”的说法也无法认同。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参与“有风险”的投资,还以为是在选择养老方式。
仗着信息差,解释权被牢牢掌握在骗子手里
他们打着养老政策、前沿科技等旗号,利用老年人接触不多的新概念,塑造出新名词。他们很容易通过混淆文件概念、举办大型年会等手段伪装出有“政府支持”“经营正规”“前景无限”的假象。纳诺老年公寓就曾恬不知耻地标榜:“秉承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党和政府分忧,让老人健康长寿。”
那些在我们看来低劣到有些可笑的骗子话术,在老人们眼中堪比律例。
今年4月,75岁的吴女士来到银行,要向一个不知名的账号转账147万元。银行工作人员乃至派出所民警都反复劝阻,老人却很坚持:“我转我自己的钱,你凭什么不让我转?”
民警把老人带到会议室,反复安抚了半个多小时,才获取了老人的信任。吴女士是独居老人,无儿无女,140多万是她一辈子的积蓄。就在几天前,她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公安机关的电话,说她涉案,要秘密配合警方调查。对方还煞有介事地给她发来了一份电子版的警官证和相关法律文书。
事发当天,对方要求她将所有积蓄转到“公安机关的指定安全账户”上,一旦转账完成,老人一辈子的积蓄就会被骗走。但直到民警紧急止付,把老人带到会议室之前,老人都还坚信,自己正在配合警方的调查,转账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排除自己的嫌疑。毕竟,在他们的世界里,能拿出像模像样的“警官证”、准确报出他们身份证号、还反复强调办案一定要保密的“警察”,怎么会是骗子呢?
这些在我们看来“一眼假”的伪装,老人们难以识别。这些被我们用得得心应手的新概念、新工具。却是老人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别让你身边的老人,成为数字难民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数字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