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张明扬
前几天,我家附近商场里的西贝莜面村突然关张了。因为有亲子概念,西贝可能是这家购物中心生意最好的饭店了,但终究也没挺过去。
自2020年初疫情以来,这家购物中心屡遭重创,几乎跳进了中国经济的每一个坑:
2020年下半年,我曾经每月光顾一次的电影院关门,以至于这两年来我一场电影也没看过;2021年,至少三家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关门,还有一家跑路的欠着我永远拿不回来的学费;仅有的几家服装店全军覆没;以西贝为代表的中式“正经”餐馆几乎都“壮烈”了,剩下的都是麦当劳、达美乐披萨这一类快餐……
01
自2010年前后,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在中国以沛然莫之能御之势勃兴以来,这两年,购物中心这个业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死挑战。
据相关数据,截止2021年底,上海3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数量达到343家;全国在营购物中心则高达6300个。
在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或是因为惯性和滞后性,购物中心扩张之势不减,2021年全国新增各类购物中心近500个,而2022年仅上海据说还有37家购物中心拟入市。
图/图虫创意
离我家几公里处有一家今年年初刚开门的购物中心,几乎是一开张就碰到了疫情,关了几个月。前一段我去逛的时候,在如此豪华的商场中,我甚至生出些物伤其类的悲悯心,买了一些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6月上海解封后,我去过多家购物中心,除了少数头部餐馆、亲子娱乐机构,无不是顾客寥寥,最惨的是服装店,营业员往往都比顾客多。不过,奢侈品店似乎是唯一的特例,甚至还要排队,在很大程度上,是出国游的停摆创造了这一畸形繁荣。
02
购物中心的衰落几乎是全方位的。
自电商兴起以来,受冲击最大的是线下服装店。品牌服装店渐渐沦落为消费者“打样地”,看到好的款式,低调的拍张照片,在电商app里用图片识别功能扫一下,相应的商品立即就跳了出来,东西同款,价格却便宜了一截。
据我的观察,这些年,购物中心里硕果仅存的服装店似乎就是Zara、优衣库、H&M这一类平价快消品牌。但问题是,一来每家购物商场的服装品牌千篇一律,“逛街感”成为了失落的传说,二来这些平价品牌几乎都是海外背景,很容易受到各种舆论风波影响,对购物中心而言渐有鸡肋之感。
图/图虫创意
几乎从购物中心兴起的同时,电影院就成了标配之一。但这两年,影院可谓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很多城市的影院已关闭数月,开门营业的也是勉力求生而已。
今年上半年内地总票房仅为171.73亿元,回到了2014年左右的水平。可以说,去电影院作为一种都市人生活习惯,已经渐渐被疫情所改变,“凡有商场处,必有电影院”的既往格局已一去不复返。
KTV的逻辑与影院几无二致,这里就不赘述了。
还有书店。2015年之后,网红书店也成为了购物中心的标志打卡店之一,但作为一种资本泡沫,2021年之后,网红书店迎来了闭店潮,最近言几又就迎来了全线崩溃。
除了网红书店的内在商业逻辑bug之外,关店潮也意味着购物中心与其的商业结盟濒临破裂:为了所谓的引流和人气,购物中心曾经给予网红书店极大力度的租金优惠甚至免租,当在疫情下网红书店的引流功能聊胜于无之时,购物中心不再愿意充当这一赔本赚吆喝的角色。
▲都江堰网红书店钟书阁内景(图/图虫创意)
这几年,亲子设施可谓是购物中心的最新增长点,可以说,越新的购物中心“含亲子量”越高。但2021年以来,这个商业故事可能也快说不下去了,除了疫情这一共性原因之外,双减校外培训机构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两年前,很多中低端购物中心里几乎成了培训机构的扎堆之处,甚至整层楼都被培训机构占据,但现在你再去,很可能生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唏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