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青树坪镇劳田冲村,村民在察看因干旱开裂的稻田。图/中新社发 乃继辉 摄
截至8月22日,中央气象台已连续33天发布高温预警,其中12日至21日已经连续11天发布了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
伴随最强高温而来的还有旱情。长江水位出现“汛期反枯”现象,鄱阳湖、洞庭湖大幅“缩水”。据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消息,截至8月16日15时,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长江流域六省市农作物受灾面积已达1764万亩。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正值秋粮作物生产关键时期,距收获季节仅不到两个月时间。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头,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8月21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研究抗御南方高温干旱夺取秋粮丰收有关工作。会议指出,高温干旱已成为影响南方秋粮丰收的最大威胁。
高温少雨模式“超长待机”
今年夏天,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热”。
国家气候中心8月17日发布最新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正研级高工陈峪表示,此次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温事件已经持续64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35℃以上覆盖1680站、37℃以上覆盖1426站,均为历史第二多,但40℃以上覆盖范围为历史最大;高温极值站数262站,已超过2013年和2017年。
高温的同时降水也罕见的少。根据水利部数据,长江流域的降水量从6月中旬开始减少,6月下旬较同期偏少两成,7月偏少三成多,8月偏少六成多。目前,长江流域部分地区连续无雨日超过20天:流域大部高温日超过15天,中下游部分地区超过30天。
连日来,受持续高温、降水偏少影响,四川乐山大佛三江汇流处水位持续下降,部分河床露出水面。图/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高温叠加少雨,让长江水位出现罕见的“汛期反枯”现象。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创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
通过气象卫星可以看到,8月18日,江西鄱阳湖水体面积约为1113平方公里,较7月10日水体面积减少了约66%。位于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水体面积也较往年同期出现了大幅缩减,8月18日水体面积约为548平方公里,较7月1日水体面积减少约6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主任吕娟表示,此次旱情的原因,主要还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今年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河湖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显著偏低,这一点是比较少见的。
极端干旱撞上秋粮生长关键期
此次极端罕见旱情恰逢我国秋粮生长关键期,而目前距离秋粮收获已不足两个月。
秋粮是我国粮食生产大头,占比在四分之三左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68285万吨,其中秋粮产量50887.7万吨,占比为74.5%。因此,能否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关键还得看秋粮。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目前高温影响需要按照区域和品种区分。东北地区目前主要是水稻、玉米、大豆,该地区无旱情,除了部分地区降雨偏多积温偏少影响,对粮食生产无实际影响,充足降雨有利于东北今年粮食丰产。华北当前主要是夏玉米,华北玉米今年播种时候干旱,7月份遭遇持续高温,但本地区降雨情况良好,无干旱,玉米长势良好。
所以焦点主要在南方。据应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消息,截至8月16日15时,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长江流域六省市农作物受灾面积已达1764万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这六省市的粮食产量合计为1.68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4.6%。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重要产区,而水稻又是我国最大的口粮作物,占秋粮产量四成左右。资料显示,目前南方稻区约占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的94%,其中长江流域水稻面积已占中国的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