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频发重发态势。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表示,正在经历高温热浪的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类似的高温酷暑在以后的夏季会频繁出现。当前全球温室气体的影响效应非常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会成为一个新常态。
而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这将给农业生产带来深远影响。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灾害,是造成农业歉收和波动的重要原因。因为气象灾害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预知的,而且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也没有足够的气象防护意识,导致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就容易造成农作物死亡,严重影响农民的实际经济效益。
李国祥指出,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粮食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数据显示,2000—2019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导致的受灾面积多年平均值为3596.03万公顷。其中,干旱引起的受灾面积最大,占受灾总面积的50.3%。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曾呼吁,加快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研究、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她指出,加快推动农业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农业保险全覆盖;提升传统农业保险精准投保、快速查勘定损和理赔水平,帮助农民灾后尽快恢复生产;大力推广天气指数保险,提高农民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和主动性。
参考资料:
高温干旱持续 如何为农田“解渴”,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年08月16日,
专访|中国水科院专家吕娟:应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新京报,2022年8月19日
长江流域高温少雨,考验粮食和能源安全,财经十一人,2022年8月17日
作者: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