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毕业照样“家里蹲”,大学生现在找份六千的工作都这么难?
“看到消息的那一刻感觉像是晴天霹雳,愤怒充斥着我的脑海,随后不受控制地怒吼与尖叫,瘫在椅子上,看着镜子中狼狈的自己,目光呆滞。”
李明远又一次被放鸽子了。这家公司此前给的口头offer黄了。他曾经跟HR在电话里提起过自己多次被毁约的经历,想确认这个offer的有效性,得到的回应是,“不要因为其他企业这样就不相信我们”。
211院校,小语种专业,新闻学辅修,海外交换半年和三段实习经历。李明远去年毕业至今,投递了六七百份简历,参加了近百场笔试面试,工作总计三个月,待业半年多。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变成今天这样。“这场噩梦已经做了一年了,什么时候才能醒来呢。我真的不知道。”
有关就业难的讨论在各个社交平台泛滥,“被毁约三方”“无限期延期面试”“第二年降薪”“阶梯式降薪”都是以往闻所未闻的新名词。
去年毕业一年没找到工作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呢?
没有工作,他们变成了家里蹲
你和爸妈有没有过这样的对话?
“你这样以后能去哪儿啊?”
“家里蹲大学屋里系。”
家里蹲,又称尼特族,指连续一段时间内不上学,不工作,缺乏收入来源的青年。
豆瓣小组“家里蹲自救同盟”,自2006年建立,目前已有5万多家里蹲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心情,讲述自己为什么成为家里蹲,并记录每次脱蹲的尝试。
家里蹲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家庭出身不错的人。南都民调中心2021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家里蹲都受过高等教育,拥有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他们中的有些人也曾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冲上了“985、211”的独木桥,却或主动选择或被迫无奈地,就地躺平。
2020年以来,每一年都号称“史上最难毕业季”。
“家里蹲自救同盟”小组建立的16年来,这三年的讨论热度超过总帖数的七成。
蹲子们会在求助帖里记录自己待业在家的时间,大部分蹲龄在两年以内,但从20岁大学毕业蹲到30岁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如何成为“家里蹲”
蹲在家里的生活总是大同小异。起床,吃饭,看看小说电影,打打游戏,有脱蹲意愿的投投简历,参加几个面试,有时还会和父母起个“你这么大了还啃老,怎么不出门找份工作?”的摩擦。
他们是怎么成为家里蹲的呢?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和对工作的抵触是最主要的原因。
“上月找了个民宿前台的工作,打算过渡到春招,哪曾想因为疫情游客锐减和爱彼迎的事,刚结束试岗培训的我,上了8天班后下岗了,现在连书店兼职都不鸟我,真是魔幻。”
“工资少,累死我了。上班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好慢,为了一点钱,精神和肉体都痛苦死了,像慢性自杀。”
“16年辞职在家至今。辞职是无法忍受职场的PUA和前途无望。”
招聘企业逐渐严格的学历要求、对口专业限制、应届生身份,还有实际工作后的工资低,上班累,老板的剥削pua,同事之间的不愉快……可能某个周五晚上除了自己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回复客户邮件时打翻的那杯水,就是燃起离职回家念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自原生家庭的压力也十分重要。
林子已经蹲了两年。在辞职之前她也曾跟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样勤勤恳恳工作,但并不幸福。她在帖子里写道,“我做什么都得不到我妈的认可,嫌我工作差,找不到条件好点适合结婚的对象。”从小在无止尽的攀比中度过,但林子几乎都比不赢别人,从成绩到学校、品行、才艺,甚至胖瘦。“我索性给自己放一个长长长长的假。我变成废物了,我再也不用跟任何人比了。”
父母对自己的就业要求太高,不知道如何实现,干脆直接躺平在家放弃找工作;担心被家人嫌弃,但又社交障碍、害怕出门;疫情来了爸妈不放心自己一个人生活;又或者是家庭经济较为充裕,允许自己不工作,都或多或少阻碍了年轻人迈出离开家门的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