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毕业照样“家里蹲”,大学生现在找份六千的工作都这么难?
一份对已经脱离家里蹲的受访者的调查显示,49.67%的人表示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学习机会、视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调整就业期待均有助于自己摆脱家里蹲。此外,多与亲友交流,必要时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也十分重要。
“家里蹲自救同盟”的小组公告写道,
“家里蹲们之所以变得足不出户,沉默寡言经常是因为社会压力而非沉溺兴趣爱好,他们也并非想要如此。”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不思进取、抗压能力差、躺平啃老的家里蹲个体,背后除了是社会飞速发展之外,年轻人实际生活成本和居住成本的提高,现金购买力的下降,以及贫富差距,和向上流动机会越来越窄带来的焦虑感,都是把他们“困在”家里的原因。
也许就像青年劳动学者周燕玲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所讲的,
“我认为人们的满足程度与社会进步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往往是结合了预期、感受、对比。年轻人选择“躺平”根本上是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消极反应。尽管积极的应对方法应该是调整自身状态,同时参与公共讨论、推动改变。但如果积极应对的条件受限,原本就主体能动性不强的年轻人消极面对,就不足为奇了。”
撰文&数据&设计|三三 编辑丨赤耳 菜菜 运营丨刘希晰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腾讯新闻出品内容,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