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毕业照样“家里蹲”,大学生现在找份六千的工作都这么难?
“本科出来工作都找不到,眼高手低,真是废物。”刚待业时,李明远的家人多次让他回老家做个修脚店学徒也好,至少有份工作。父亲气急了还曾放出狠话,儿子不去当兵就要断绝父子关系。李明远只觉得更加无力,厌弃自己。
此外,蹲子们中不乏把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结为天坑专业的,“毕业即蹲,没有任何经验。专业垃圾冷门,考公务员都很难找到岗。”
小组的帖子中,提及自己是工商管理专业的蹲子也是最多的,其次是艺术类和语言类专业。传媒、法学等经常被认为较难就业的专业也出现在前列。
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工作环境,升学失败和专业冷门,家人的高期待和控制欲,再加上对自我和未来生活的迷茫与逃避,一切的一切都不断掀起旋涡,一眼看不到头的年轻人,主动或被动地,倒向了同辈内卷的另一端——家里蹲。
家人、工作,如何与现状和解
哪个打工人在连轴转加班后不会喊一句,“好想辞职家里蹲啊!”但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真实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
“在别人眼里我什么事都不用做应该很舒服啊,可是我觉得我即使什么都不做,在出租屋躺着玩一天手机,我的心从未真正平静和放松。”毕业一年来,李明远几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现在,只剩下一个多月的生活费成了压在他心口的一块大石。
“现在22届也毕业了,我就更别想找到工作了吧。”
焦虑、抑郁、对压力和失败的恐惧是家里蹲们最常表达的情绪。他们的生活空间封闭,且与父母的生活轨迹高度重合,再加上失去工作和交友等社会关系,沮丧、自我怀疑等情绪在社会化的真空里不断膨胀。
“害怕选错工作,害怕面试被揭穿事实,害怕介绍自己,害怕简历写得不够好,害怕面试者的眼光,害怕求助别人,这些我一个都克服不了,始终跨不出投简历的那一步。”
“和父母吵架,不知道未来该怎么样,蹲着又焦虑,又孤单,又有疫情,人都快废了。”
家里蹲焦虑着找不到工作,这种压抑的情绪轻易地以血缘为联结,以生活区域为纽带在家人之间发酵。
在小组里,我们筛选出了包含家庭和父母相关词语的1115条帖子。家里蹲们对父母的情感复杂,爱恨交加,而父母也多恨铁不成钢,以控制和逼迫的方式希望孩子能“走上正道”,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
此外,家里蹲和父母之间常常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互不理解。
在南都民调中心的调查中,被问为什么成为了家里蹲时,一半家里蹲解释为“想放松一段时间再去工作”,“工作不理想,薪不抵劳”“健康状况不佳”也是常给出的原因。
而在家里蹲身边人看来,他们则更多认为其是“不知道自己想做、能做什么”,以及“不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24岁的刘妍毕业后一连蹲了两年,在父母的唉声叹气中终于承受不住压力,说了个找到工作的谎话。她每天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准时出门,在公园里坐到晚上下班的时候,“现在的我选择了逃避现实,不过感觉还很好。”
降低预期后的脱蹲
然而对于更多家里蹲来说,走出家门、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他们最真实的需求。摆在他们面前的,首先是怎么跟面试官解释自己简历上的空窗期。
雇主往往倾向于雇佣没有过长职业空白期的候选人,一方面是因为招聘市场中的“应届生”身份红利,也是出于对求职者平均在职时间过短的担心。
家里蹲们往往以身体状态不佳,居家准备考研考公这样的理由解释自己的空窗期。但这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面试结果、岗位安排和薪酬待遇。
家里蹲们最终应聘上的工作常常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试用期,工资水平也相较同龄人较低,多集中在4千元/月上下,少有能一入职就拿到高薪的例子。相比于近三年智联招聘报告提出的6千-7千元的应届生薪资,家里蹲们脱蹲后的工作待遇相对弱势。但摆脱每日在家里无所事事的状态,从身体到心理,总会一起慢慢地健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