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重庆“棒棒”。周晓伍/摄
作者 | 尹海月 实习生 郭泓希
编辑 | 从玉华
重庆沙坪坝区的王贝贝已半个月没开过热水阀洗澡了。她开冷水阀,出来的却是热水,刚打开时还有点烫。
如果不开空调,家里门把手、橱柜、板凳也“发烫”,“只要能导热的东西都是热的”。即使开着空调,晚上9点,王贝贝摸了摸装有窗户的那一面墙,仍是热的。每上一次厕所,她的“衣服都湿了”,马桶圈湿漉漉的。
王贝贝是高中老师,正值暑假,每天为数不多的外出是去有空调的健身房。每次出门前,她要穿防晒服,打太阳伞、戴墨镜,抵抗明晃晃的太阳。
其余时间,她都待在家里吹空调,晚上也不敢出门。8月19日,王贝贝扫了一眼手机,显示最高温43摄氏度,零点温度35摄氏度。
截至8月22日,重庆已经连续15天最高温在40摄氏度以上。数据显示,7月1日以来,重庆气温显著偏高、降水明显偏少,9个区县最高气温打破当地历史高温纪录,累计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6成,尤其是8月以来较多年同期偏少9成。
在重庆武隆区火炉镇,一位村民第一次在家里安装空调,这里海拔八九百米,过去只靠风扇就能度过夏天。陈旻住在重庆渝北区的江边,每天拉上窗帘遮蔽阳光,不久前,她一个朋友家中的落地窗在高温炙烤下,裂成了“马赛克”。
为了省电,老人纷纷涌进公共场所乘凉。一个网友进入重庆杨公桥地铁站,“惊呆了”,老人们坐在有空调的地方,有的在闲聊,有的在打牌,都戴着口罩。还有村民躲进山洞避暑,穿着棉袄,在山洞里支起桌子煮火锅,“里面温度常年只有16摄氏度”,拍摄者说。
一些劳动者仍在烈日之下。8月22日下午3点,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交巡警支队的民警林海龙正在检查来往车辆。道路中间没有遮挡的地方,林海龙的制服被汗水浸透,皮鞋因地表温度过高而开胶。
“现在出汗,只喝水不上厕所。”林海龙说,天气虽然热,但他们还能去流动车点吹吹空调,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更辛苦。
8月17日晚上6点左右,49岁的工人代洪鑫正在重庆江北区一处工地给毛坯房安装空调,突然感到头晕,并开始呕吐。他中暑了。
中暑后,代洪鑫没有去医院,喝了点葡萄糖水,在工地的宿舍里躺着休息了一天,次日早上又去了工地。
他不敢停。几年前,他的孩子意外从7楼摔下,昏迷了5个月。为了照顾孩子,他原本在银行里的保安工作丢了,只能干临时工,挣钱为孩子治病。
工地上一天300多元的工资是孩子的救命钱。自从重庆入夏,代洪鑫没有停止工作,每天早上7点出门,工作4个小时,再从下午1点工作到5点半。
虽然安装空调的毛坯房能遮阳,但热风透过窗户吹到代洪鑫的脸上,热得他难受,“内裤都湿掉了”,大风扇吹着也不管用。
工地老板准备了西瓜、藿香正气水给工人降暑,但代洪鑫依然中暑了。
户外工作者是中暑的高发人群。8月23日,重庆垫江体育场附近,一个网友拍下一名环卫工中暑的画面,这位工人正躺在一张椅子上大口喘气,胸部快速起伏,市民们纷纷站在旁边,拿着扇子为其扇风,递上矿泉水,并将其送往医院。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部副主任医师赵金川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称,7月1日以来,他们接诊了48例中暑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有26例,数量比往年明显偏高。
他介绍,长期户外工作的工人、抵抗力较低的老人和小孩是最容易中暑的两类人群。热射病是重症的中暑,如果送医不及时,可能会危及生命。除中暑外,心脑血管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也较平时有所增多。
8月19日,代洪鑫又干了一上午,感到浑身没劲,发抖,吃不下饭。“只能按暂停键”,他打算回家找点活干,等凉快了再回工地。
高温之下,不光是人,动植物也吃不消了。几天前,王贝贝买了几支玫瑰,一天没进空调屋就蔫了,而阳台上的3盆植物已经枯死。她所在小区的绿植也大面积枯死。
窗台上枯萎的植物。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