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景房5万一套!山东乳山跌成海边鹤岗,老人被骗买房:时常想跳楼
《银滩生活》(节选)
不要怪我吃得清淡
一把荠菜就能熬烂一个春天
我也曾寻遍整个小区
却找不到一家卖盐的超市
你必须守得住风一样的寂寞
因为往海的路口没有路灯
▲ 面朝大海的房子,墙皮经常被侵蚀。易方兴 / 摄
还有一些老人,明知银滩是“鬼城”,依旧选择在这里生活。
周树辉是河北石家庄人,2006年时听信了广告,在乳山买了海景房养老,当时花了1600块一平米。如今16年过去,他的房子比当时更便宜了。但他始终不愿承认自己是买亏了,“我这房子跌得不多,再说我是为了自己养老,也不是为了赚钱”。
实际上,2006年石家庄二手房均价也才2000块钱。如果当年他买的是石家庄的房子,现在已经涨了6倍以上。
毕竟买了,也不能空着,周树辉决定利用暑假时间来度假。当他真的住到了乳山,才发现大海也不过如此。一开始,他热衷于赶海,“每天落潮,我都去海边挖蛤蜊,手指往沙子里一插,然后在翻出来的沙子里面找蛤蜊”。但渐渐地,他发现赶海很痛苦,手指跟湿润的沙子接触多了,痛风发作,又肿又痛。加上贝类吃多了,尿酸也升上去了。对大海的向往,在那一刻消失殆尽。
但自己买的房子,含着泪也得住下去。在银滩,要想住下去,必须去赶集,因为只有集市上能买到生活物资。当地一共有十多个集市,外加一个夜市。按照农历,每天都换地方,千万不能记错。这对于周树辉来说是个安慰,起码能买到东西。
下午3点,在银龙湾小区门口一条约1公里的地方,夜市开始了。在这里,你能看到“鬼城”的另一面。不知从哪里冒出来这么多的老人,或步行,或骑着老头乐,从四面八方的海景房小区汇聚到这里。
与其他地方的集市不同,这里针对老人的产品最受欢迎。集市上生意最火爆的,要数“一元店”、修脚、卖保健“阴阳液”的。“阴阳液”摊位的标语,是“多一份良方,少一份痛苦”,广告海报有一辆面包车那么大,目光所及,全写着疗效。10来个老人围坐在周围,用手蘸着罐子里的金黄色“阴阳液”,在脸上、身上搓来搓去。
▲ 听人宣传阴阳液的老人们。易方兴 / 摄
不但顾客是老人,赶集的生意人也是老人。他们也是买了银滩的海景房,被迫留在这里的人。
一个浙江大爷,是十多年前跟着老人看房团在这里买的房,为了弄点生活费,在集市上卖起了烧饼。他的积蓄都砸进了海景房里,要想生活下去,只能想办法做点生意。老家的烧饼给了他灵感,他专门学了一个月,又买来了设备,没想到在银滩卖出了口碑,现在一天能卖100个。
另一个黑龙江大爷,三年前买了一套40多平的养老房,花了近30万元。他的养老金不多,自己也没有什么手艺,只能卖烤玉米,“因为烤玉米这玩意儿不需要技术”。当初买了房,女儿天天埋怨他,“把养老金都花光了,买了个破房子”,现在,女儿也认了,两个人如今一起在摊位上烤玉米。
来这里的老人们,为了生活下去,一部分成为了顾客,另一部分成为了商人。在这一公里的路上,分布着数百个摊位,按照每个摊位每月1000块钱的摊位费来算,这条路一个月光租金就能有几十万。这些被迫留在乳山的人们,共同成为了银滩商业体系的维系者。
人活着,不能只有物质需求,还必须有精神需求。如果说赶集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那么,精神上的需求,就要在银滩的大拇指广场上实现。
挖蛤蜊挖出痛风的周树辉,在大拇指广场上,成为了“小白杨艺术团”的数百名成员之一。这个纯粹由银滩买房老人群体自发组成的艺术团,已经成立了十多年。刚成立的时候,团里的所有设备就一个喇叭,如今规模扩大,有了好几个音箱和调音设备,占据着大拇指广场上最黄金的位置。每天晚上,它都在海边搞文艺晚会,谁愿意表演,都可以报名。
8月14日这一天,几百个老人把广场的舞台围了一圈,演出节目排了28个,观众和演员,都是在这里买海景房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