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金融企业为何无视“限薪令”?有人月薪8万,有公司人均年薪百万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姚坤|北京报道
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张鹏飞近期想买房,但他看上的楼盘首付款还差80多万元,“打算等发了年终奖再考虑”。
2021年A股全年成交金额257.16万亿元,不仅创历史最高水平,也带动券商的业绩水涨船高。公开数据显示,共有10家券商归母净利润超过100亿元。得益于A股市场的火爆,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张鹏飞,年终奖金亦十分丰厚,令周围的同龄人羡慕不已。
随着近期国有金融企业薪酬制度新规出台,令他对年底是否还能拿到高额的年终奖颇有些担忧。此次新规对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张鹏飞们会带来什么影响?
财政部为何此时发文?
7月28日,中金公司一员工被其亲属在某社交平台狂晒“90后券商交易员月入超8万”的相关截图在网上传播,引发舆论“炸锅”。
时隔5天之后,财政部8月2日发布的《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国有金融企业的薪资问题提了3个明确要求:积极优化内部收入分配结构,科学设计薪酬体系,合理控制岗位分配级差。
因为时间间隔比较近,很多人认为《通知》是针对前述“晒薪事件”和舆情发出的,并将《通知》解读为“限薪令”。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宗瑜看来,此时发布的金融业“限薪令”,主要跟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三年行动部署提出‘要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文宗瑜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国务院授权委托财政部编制中央本级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和全国国有资产管理报告,这是财政部的重要职能之一;财政部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对全国占用和使用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管理,而金融企业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主要由财政部金融司履行监督职能。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财政部不断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尤其在今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更要对金融类国有资产管理做得不到位的方面继续加强监管。”文宗瑜说。
金融业多次接到“限薪令”
这不是金融业第一次接到“限薪令”。
2009年8月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被社会舆论称之为“央企高管限薪令”。
该意见提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基本年薪与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绩效年薪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
国资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在2013年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该意见对国资委监管的央企、中央金融企业及铁路、烟草、邮政等行业的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提出统一、规范的原则和要求。
可知这一轮央企薪酬改革方案已将中央金融企业纳入。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于2015年年初开始实施。
有央企人士当时接受采访表示,按照这次央企薪酬改革方案,可能受冲击更大的是金融领域的央企负责人,降薪幅度会非常大。
据报道,在薪酬改革方案通过后,建行、工行、农行等多家银行的时任负责人均作正面回应,一些银行开始部署降薪。
此外,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发布的薪酬指引,也被广泛解读为“限薪令”。
2010年2月,原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
原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在介绍该指引出台的背景时称,许多国家金融业不当的薪酬制度安排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过度冒险和逐利行为,并造成金融机构稳定性下降和行业不稳定。当前,加强对金融机构薪酬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
该负责人还透露,近年来,金融机构薪酬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切实重视并研究解决好金融机构薪酬管理问题。在此前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后,社会公众对改革银行业薪酬管理的呼声更加强烈,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改革薪酬管理的认同度也进一步增强。加强对银行业薪酬机制监管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