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欧能源博弈互刺:俄罗斯出“王炸”断气,欧洲希望冬天不太冷
在俄乌冲突之外,“没有硝烟”的能源战线上,俄罗斯与西方的博弈渐趋白热化。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七国集团(G7)宣布已同意对俄罗斯石油实行价格上限,以打击俄罗斯为俄乌冲突提供资金的能力。作为报复,俄罗斯以检修压缩机为由,并没有在3天的维修结束后如约恢复供气。
加上欧盟早已公布的禁运俄煤计划,至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对于欧洲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领域已全部成为俄与西方博弈的“战场”。
面对西方祭出的大招,俄罗斯毫不示弱。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欧洲对俄制裁是导致“北溪1号”无限期停供的原因,“制裁使俄方无法开展例行检修、无法完成送返零部件的注册和组装,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因素阻碍俄方供应天然气。”
对于西方限价俄石油,分管能源工作的俄副总理诺瓦克表示,俄罗斯不会向那些支持对俄石油限价的国家供应石油和石油产品,俄拒绝在非市场条件下对外供油。
经济学人智库(EIU)欧洲区域部主任霍伊(JoanHoey)告诉第一财经,“一边是坐享资源红利的俄罗斯,另一边则是忙着摆脱俄能源的欧美,俄罗斯与西方能源博弈的背后是一场耐心与决心的考验。”
“三线”能源博弈
8月31日,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下称“俄气”,GAZPROM)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由于俄欧天然气管道“北溪1号”仅剩的一个输气压缩机需要进行检修,自8月31日起停止供气三天。
9月2日,俄气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称,由于发现多处设备故障,“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将完全停止输气,直至故障排除。这一声明意味着,“北溪1号”何时恢复供气,已是遥遥无期。
这已不是该管道首次因检修关闭。今年6月中旬,俄气以西门子公司未及时交还俄气送修的涡轮机为由,将经由“北溪1号”管道输往德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减少近60%,每天供气量不超过6700万立方米。7月11日,“北溪1号”管道暂停输气,展开10天的年度例行维护,并于21日早晨恢复供气。7月27日,管道“波尔托瓦亚”压气站又一台涡轮机停止运行,“北溪1号”日供气量从6700万立方米降至3300万立方米。
对于俄一连串的操作,霍伊表示并不意外。她告诉第一财经,天然气输送已成为俄手中的一张能源牌,这张牌“人为”地制造了能源短缺、价格走高的现状,“无论俄最终是否会复供,欧洲今冬注定要面对能源危机。”当然,她也怀疑“北溪1号”中的涡轮机是否真的如俄气所言需要维修,认为俄罗斯试图通过此举“拉垮”欧洲经济。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俄学者告诉第一财经,俄气所谓涡轮机存在故障需要大修,可能是“大实话”。因为西方制裁至今,俄气生产所需的很多设备其实都在禁运名单中,因此尚且不能匆忙论断俄气故意为之,得调查之后再下结论。
在石油领域,G7要联手限价俄石油的消息由来已久。由美国主导的这一限价方案显示,只有在俄石油和石油产品价格等于或低于所制定的价格上限时,才允许对其进行运送。不过,G7尚未在声明中透露具体的价格上限究竟是多少。
根据此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表述,价格上限可能在每桶40美元至60美元之间。她甚至表示,希望把限价俄石油的模式未来运用到天然气市场。
8月中旬,在度过了120天的过渡期后,欧盟对俄煤炭禁运也已生效。此前,EIU气候变化首席分析师奥森福德(MatthewOxenford)对第一财经解释道,要从全球范围内进口煤炭,比进口天然气更为简单,“就天然气进口而言,如果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很难将进口的液化天然气(LNG)气化再通过陆路管道输往欧洲各城市。而换个目标市场进口煤炭则没那么麻烦。”因此,禁运俄煤炭也由此成为西方对俄能源制裁最容易“下手”的领域。
凛冬将至,谁能赢?
霍伊告诉第一财经,其实俄气此次宣布无限期“断供”的时机非常微妙,“当前恰逢欧洲多国今冬的储气目标勉强及格。”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GasInfrastructureEurope)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欧盟的天然气储气量已经达到了80.17%。这表明其已提前实现了储气目标。此前,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在11月1日前将天然气储气量填充至总容量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