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辛颖 凌馨 刘一帆
编/ 王小
图/Pixabay
王希(化名)在购物节多了一样新爱好——囤口罩。一盒300支医用外科口罩到手90元,整盒摆在家门口的柜子上,随取随用。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一个人一年新增一百多元防疫花销,放在全国就是数以亿计的增量。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口罩行业产值为130.27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医用口罩产值为71.33亿元。
口罩,只是王希生活开支因疫情改变的一小部分,还有消毒凝胶洗手液、浓度75%的酒精喷雾器等。中国在卫生领域的支出,按来源法可分为三方,政府、社会和个人。而个人卫生支出几乎是在这场疫情中受影响最小的。
202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在7.2万亿元,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值。这笔钱,占国民生产总值(GDP)7.12%。其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为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意味着,来自政府和社会的两项支出,有着更大幅度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1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0年、2021年两年疫情,全国共花出的14.7万亿元卫生费用,这几乎是2016年—2018年三年的总额。
不过,2021年的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之初紧急“救火”的政府卫生支出正逐步回撤,但疫情已经改变了整个卫生支出的流向,或将带来更长久的影响。
财政“救火”
财政工作人员一度非常忙。
为了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尽早下发至基层,2020年6月30日的晚上,来自全国财政系统各级部门、超过1.58万工作人员同时在线。
“这笔资金仅用了20余天就到了市县,往年耗时一般超过100天。”财政部国库司执行监控处袁庆海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2020年,中国政府卫生支出近2.2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22%,达到近十年的增速高峰。
自新冠疫情来袭,各级财政紧急“救火”的经验大长,集中体现为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支出的增速。
2020年财政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中,决算数超过预算1325亿元。这是财政在别的地方“省”出来的,因为仅公共卫生就超出预算约1465亿元。
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支出就达1148.14亿元,为2019年的16193.8%。2021年虽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约872亿元的高位。
作为控制疫情的“大坝”,疾控机构经费水涨船高。根据国家卫健委部门预算,2021年,疾控机构预算增长40.46%,部分用于增加疾控机构工作经费。同年,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投资88.44亿元,重点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建设。
在没有大规模传染病时,疾控这类公共卫生机构的需求,就显得没那么迫切。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李岩等人的文章《202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与分析》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占卫生总费比重,从6.56%下降到5.47%;其中疾控机构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1.61%下降到1.46%。
疫情,把这个倾向彻底扭转了。
2022年,在国家卫健委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时,疾控机构预算比上一年度再涨36.12%,主要用于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新增投入可能主要用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提升等,还是围绕疫情防控来做。”一位疾控系统人士介绍。
防疫一线是花钱最多的地方。2022年4月16日,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公开介绍,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经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北京市2020年卫生健康支出220.0亿元,比2019年的176.5亿元,增加了43.5亿元。主要用于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其中一项就是将北京市核酸日检测能力提升到近80万份。
5月26日,国家医保局公开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目前各地均由财政部门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提供资金支持。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花费是另一大块支出。这笔钱,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分担。4月,国家医保局透露,全国已经接种32亿剂次新冠疫苗,费用1200余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