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的紧急改造也依靠财政支持。2020年,上海市在原有健康上海行动97.3亿元的预算基础上,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统筹安排落实111.6亿元,包括市级支出45.7亿元用于医疗救治、疫情防控人员补助、诊疗设备和防控物资购置、临时病房搭建、发热门诊改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等。
不过,落到具体防疫工作人员的钱没有增加。上述疾控系统人士称,“国家疾控中心的基础性财政拨款近两年仍在减少,主要依靠课题的研究经费来补贴收入”,有些地方疾控部门人员的待遇还有所下降,主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政府在卫生领域的支出逐渐回归常态。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初步推算,202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支出逾7.5万亿元。这个数和2020年差不多。
但是,2021年占比最大的社会卫生支出增加最多,3.4万亿元占比达44.9%。而当年政府卫生支出一项是2.07万亿元,占比27.4%。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4%,略低于2020年。财政支出向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领域倾斜。
在国家卫健委部门预算中,2021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预算减少,这是因为,2020年为疫情防控安排的一次性紧急支出已经完成,2021年不再继续安排。
不过,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常态化补贴仍在稳定增加。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从2020年人均74元,2022年提升到84元,并在绩效考核中,设置了开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演练次数不少于两次、开展重点疾病防控专项督导人次超过不少于130次等项目。
看病花费,还是卫生支出的大头
疫情下,公立医院的总收入水平仍在增长。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年中国公立医院总收入3.21万亿元,意味着,全国42.8%的卫生费用花在此处。
与各级财政2020年疫情防控资金支出超过4000亿元相比,“看病”,才是中国人卫生支出的大头。
财政拨款中的专项经费撑起了医院收入的增长,不过,资金流向是医院改扩建、购买设备等明确提升医院“硬实力”的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前,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力度本在减弱。2015年—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中,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从52.01%下降到49.63%,对医保的投入从47.99%上升到50.37%。
2020年,财政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占比提升至54.56%。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公立医院被赋予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的使命。
“疫情后,公立医疗机构的项目需要财政拨款,审批容易,拨款快。”一位省级地方官员介绍。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每所公立医院获得财政拨款4503.8万元,比2019年提高1833.1万元。公立医院迎来了独属于自己的扩张机遇。
其中,2548家三级公立医院最受重视,平均算,每家获得财政拨款1.2亿元。
在某中部省份,一家“大三甲”的新院区项目,预算增加了近一倍。该院一位副院长对《财经》记者透露,“在发改委的范围内,会给你一个亿、两个亿或者几千万元,具体的金额就是看你医院的本事了。”
近十年,中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整体呈“三七开”,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陈春梅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如2019年中央财政占比32.20%、地方财政占比67.80%,实现了“ 地方财政承担主要的医疗卫生投入责任”的政策。
2020年,围绕医院建设的地方债也显著增加。财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4.55万亿元。据建纬长沙律师事务所程师思不完全统计,2020年二季度,用于医院建设和设备购置的,约占发行总额5%。
一位公立医院相关负责人承认,以防疫需求为名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是一种共同选择。若非如此,很难再从财政拿到更多钱。
“非刚需基本一刀切掉、刚需尽量压缩。”一位地方卫健委人员向《财经》记者介绍,“疫情这几年,培训经费、自主创新的探索性项目经费都砍掉,出差、外出交流之类的基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