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Welkin
6月21日,一款名为《Inside the Backrooms》(译名:入侵后室)的独立游戏悄然登陆Steam平台,玩法主打多人合作逃生,支持PC版本和VR版本联机。根据VR陀螺的统计资料,本作上线当周的评论数为46条,好评率仅54%。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款小成本之作后来竟然火了。两个月的时间里,本作在Steam的评论数已经激增到7000+,好评率高达85%,DAU(日活跃用户数量)破万。不仅销量猛增了超过150倍,口碑也实现逆转。
实际上,《Inside the Backrooms》目前还处在“抢先体验”阶段,根据最新版本号Version 0.1.9(8月11日更新),其完成度可以视作不足20%。这样一款整体品质还相对粗糙的独立游戏,凭什么能够大火甚至出圈?

《Inside the Backrooms》 8月16日数据。(图源:SteamDB)
源于都市传说的背景设定
游戏的背景设定,取材自一个起源于网络的都市传说——the Backrooms(译名:后室)。
2019年5月12日,有人在美国匿名论坛4chan上发布了一个讨论串,向网友征集“让人感到不安的图片”。跟帖的网友贴出了一张黄色调的照片,内容看上去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空旷房间,除了淡黄色的墙纸外,就只有明亮的荧光灯。随后,又有网友根据该照片进行了创作——
“如果你不小心在错误的地方脱离现实(noclip)的话,就会进入后室(Backrooms)并被困在其中。那里除了潮湿的老旧地毯的臭味,令人疯狂的单调黄色,荧光灯在最大功率下嗡嗡作响的噪音,以及被随机分割成空房间的约6亿平方英里的区域外,什么都没有。”

“后室”故事的起源图片。(图源:网络)
这张图片和相关设定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随着网友们的不断发散创作,后室的设定也越来越详细:
- 最初那张照片所示的场景被定义为“第0层”(Level 0),特征是发霉的地毯、黄色的墙纸和嗡嗡作响的荧光灯。虽然环境看上去一致,但没有两个房间是完全相同的。
- 进入后室的人被称为“流浪者”,除了第0层外,还有可能进入更黑暗、更危险的“第1层”(Level 1)、“第2层”(Level 2)……
- 除了视觉重复感极强的景物外,后室里还徘徊着名为“实体”的恐怖怪物。即便没被实体捕获,找不到出口的流浪者也将被困在这个永无止境的空间里。
2020年,后室的相关图片开始通过TikTok等短视频平台进一步传播。2022年1月,一段真人拍摄的短片“The Backrooms (Found Footage)”由Kane Pixels上传到YouTube,手持摄影机的主视角拍摄手法致敬了经典的《女巫布莱尔》,有极强的代入感。视频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了一个人意外落入后室空间、遭遇实体怪物的经历。该片迅速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播放量目前已突破3700万次。Kane Pixels后来又在频道里陆续上传了更多的后室短片,热度同样居高不下。

Kane Pixels频道目前有11段后室主题的短片。(图源:YouTube)
随着网友的讨论和不同形式的创作,后室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与SCP一样,成为了互联网都市传说的代表。由于相关设定全部出自网友的头脑风暴,因此也衍生出了不同的分支,即虽然拥有相同的基础设定,但不同版本可能存在许多细节上的差异。限于篇幅,这里不做更进一步的科普。
独立恐怖游戏的绝佳素材
以都市传说作为恐怖游戏的题材显然有不少好处:①知名度高,打出“Backrooms”的名号本身就自带热度和流量;②无需版权费,由于设定是网友集体创作的,也就不存在版权一说;③无需剧情,省去了剧本创作和人物设定等繁杂的环节。因此创作者只需专注于游戏机制和建模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