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室里数量庞大的实体怪物有着详细的栖息地和习性特征等设定,也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形态只有在黑暗中发光的眼睛和牙齿,会执着地追逐光亮的“笑魇”;外观是类人形生物,但身体材质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钝人”;四足行走、嘴里长满尖牙利齿的“猎犬”;会留下带有“=)”符号的虚假信息,误导流浪者的“派对客”等。
这个题材在欧美的人气极高,故基于后室创作的游戏也非常多。以“Backrooms”作为关键词在Steam平台搜索,能找到30余款相同主题的作品。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19年7月,几乎是后室的都市传说刚刚就兴起就已发布。具体请参看VR陀螺整理的表格:

统计截至2022年8月22日,红色字体为对应VR设备的游戏。(图源:VR陀螺)
从统计表格可以看出,游戏的热度和评价参差不齐。由于全部基于相同的题材创作,后室的设定也将这些游戏的玩法类型全部局限在了恐怖冒险的框架之内。再加上广为流传的那张照片太过深入人心,导致每款游戏页面都有着泛黄墙面和日光灯的画面截图,让人乍看上去很难分辨出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算是有利有弊。
这些作品的核心玩法几乎都是在后室这个无限重复的恐怖空间中生存,躲避“实体”追击的同时,设法找到出口,最终成功逃出生天。个别游戏还有加入诸如饥饿、口渴的生存类设定,或是有限的武器用来反击敌人,但基本大同小异。
近期大火的《Inside the Backrooms》,从核心机制来看,与其他同题材游戏并没有太大区别。以EA版目前的流程量,熟悉地形、怪物套路和解谜机制后,1个小时以内就可以通关。它之所以能够从如此多同类游戏中脱颖而出,一大关键因素是“在线联机”。

4款“后室”题材的游戏截图,一般玩家很难立刻分辨出具体出处。(图源:Steam)
主播带动的多人联机热潮
《Inside the Backrooms》从发售之初就支持3人联机,经过7月下旬的更新后,最大联机人数增加到了4人。即便是互不认识、没有聊天软件辅助的路人局,也可以通过对讲机道具在游戏里实现远程通话。
制作者的本意当然是让玩家们相互合作,抱团逃生。联机时不仅能共享信息,也可以通过引开实体等战术配合来提高解谜和攻关的效率。但在实际游玩过程中遭遇危险或诱惑时,多人模式反而成就了各种相互陷害的“友尽”场面。比如当玩家们被实体紧紧追赶时,眼前仅有的一个救命储物柜就成为了友情考验器。
在前文统计的后室题材游戏表格中,支持在线联机的有三款——《The Backrooms: Survival》《Inside the Backrooms》《Escape the Backrooms》,其人气明显都要比同类作品高出不少。

多人联机是成就《Inside the Backrooms》的关键因素之一。(图源:Steam)
恐怖游戏一直是游戏直播和视频领域的香馍馍,不少玩家不敢自己玩却又想看,往往会选择与其他观众一起视频通关,而胆小的主播游玩此类游戏时的各种惊吓反应,甚至比游戏本身更加具有节目效果。如果要在恐怖游戏中再精挑细选出最适合直播的类型,莫过于支持多人联机的作品了。
由于多人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恐怖感,(理论上)提升攻关效率,因此当主播要播《Inside the Backrooms》时,往往会叫上几个同行好友,首先就拓宽了直播覆盖面。主播们遭遇实体时的各种有趣反应,大难临头时友情破裂的爆笑场面,都将节目效果拉满,也为游戏打响了名声。
当观众们看过直播后觉得有趣,有尝试的意愿时,《Inside the Backrooms》的另外几个优势就体现了出来:①仅22元的低廉售价,即便4人组队购买也比很多游戏便宜;②上手门槛低,游戏的操作很简单,不需要什么高端技术,而且最近一次的更新还添加了中文字幕,更是消除了语言门槛;③随机性,EA版目前设有4个关卡,猎犬、笑魇、派对客等人气实体均已登场,而谜题和刷敌的随机性则能保证常玩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