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内疫情冲击、留抵退税等减税降费政策、房地产“遇冷”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显著承压,中国财政收支矛盾凸显。
但预计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存量留抵退税政策实施步入尾声、专项债形成实物量的政策效应释放,以及去年低基数的原因,财政收入端压力几个月之后或将得到一定缓释,财政收支矛盾短期内也会有所缓解,但长期紧平衡压力犹存。
中国仍需稳住经济基本盘,夯实财政收入恢复增长的基础,同时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提升资金绩效;长期则必须向改革要空间。
财政收入承压,收支矛盾凸显
受经济回落影响,今年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2.6%,较6月5.3%的增速(剔除留底退税因素后)大幅回落。按自然口径,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则下降4.08%。
经济下行、减税降费政策、PPI趋降、房地产遇冷等多因素交织,导致1~7月累计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分别下降9.2%、13.8%(按自然口径),下行较大,累计同比增速为10年来除疫情年份的最低水平。剔除留抵退税后,前七个月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分别增长3.2%、0.7%。而1~7月财政支出则同比增长6.4%。一抑一扬间,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其主要原因是收入端增速降幅较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留抵退税是今年财政减收重要因素。2022年组合式减税降费力度加大,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在年初明确的1.5万亿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1400亿元,留抵退税的范围也不断拓宽。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共有18455亿元退税款退付到纳税人账户,是去年全年办理退税规模的2.9倍。增值税是中国的第一大税种,受留抵退税政策影响,1~7月增值税减收明显,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2.3%,增速创10年新低,成为收入端承压的重要因素。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1~7月增值税同比下降0.2%。同时,受5月以来车购税减半征收政策影响,车辆购置税155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3%。预计今年全国减免缓税及降费总额将超过3万亿元,减税降费对财政收入影响可见一斑。
经济下行、减税降费政策、PPI趋降、房地产遇冷等多因素交织,导致2022年前7个月累计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下行压力较大。图/IC
其次,疫情冲击使经济承压,受此影响财政收入降幅显著。2022年中国先后出现吉林、上海等地的疫情冲击,特别是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重镇,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一些受疫情冲击的地区,经济负增长,导致全国经济走弱。经济决定财政,经济下行引发了税收收入大幅下降。今年4、5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下降,同比分别增长-41.3%、-32.5%,较一季度8.6%的增速大幅下降,6、7月逐渐有所回升,同比分别增长-10.6%和-4.1%。尽管其中有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但疫情冲击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再者,房地产市场低迷使得土地出让及相关税收收入锐减。2022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降温使得土地成交款和成交面积总体呈下行趋势,土地出让相关收入锐减,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今年1~7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8279亿元,同比下降31.7%,土地出让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1~7月,与土地出让相关的契税收入为3412亿元,同比下降28.3%;土地增值税收入为4366亿元,同比下降9.2%。这对政府性基金收入和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金额影响较大。
此外财政收入下滑,还有PPI从高位回落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与价格关联度非常高。去年财政收入的高增长,重要因素就是PPI高企。今年以来,PPI呈回落态势,7月已回落至4.2%,这也将对财政收入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处于下行趋势中,对收入也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叠加人口老龄化加速及出生率低于预期等,自然会导致经济增速缓步下降,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潜在增长率基本平稳还需要有个过程。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基本环境。
短期财政收支压力将缓释,中长期矛盾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