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产运动服饰品牌明显很能“打”。
近期,安踏、李宁、特步、361度等头部国产运动服饰公司发布财报,上半年业绩增长明显,营收同比增长均超过13%。反观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在华业绩遇挫,营收下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21万亿元,同比下降0.7%,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是下降较为明显的领域。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6.5%。
在户外运动大热、国潮兴起的趋势下,中国运动服饰市场仍旧蓬勃发展。根据魔镜市场情报数据显示,相较于男装、女装行业,运动服饰行业整体表现较好,淘系平台销售额为140.82亿元,同比增长6.8%,而男装和女装行业都呈现负增长情况。
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如今中国运动服饰品牌已能够在国内市场与耐克、阿迪等国际品牌叫板。不过受疫情影响,国内运动服饰企业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消费者意愿日益发生变化,竞争相应地激烈起来,库存问题和增长问题摆在眼前。更为长远的挑战则在于,如何坚持长期主义,回归到产品本身,满足日益多元的消费者需求。
安踏、李宁争霸三十年
1989年,“体操王子”李宁退役,拿着健力宝集团1500万元的投资,成立了李宁品牌。作为专业体育品牌,李宁从创办之初,就含着金汤匙,接连拿下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传递指定服装、中国国家代表队亚运会领奖服等赞助。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身着李宁牌鞋服出现在运动赛场上。
这意味着中国品牌开始进入奥运代表团的着装世界,结束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而连续四届奥运会成为领奖装备赞助商后,李宁成为民族品牌代表之一。
就在同一时期,福建晋江一家制鞋作坊门口第一次挂上了安踏的标志。当时的安踏,在老板丁世忠的带领下,开始为跨国公司OEM生产运动鞋,这些海外订单为安踏完成原始积累,但是安踏并不只承接海外订单,还开始打通国内市场。
1999年,安踏签下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世界冠军孔令辉出任代言人。同年,李宁则邀请了名模瞿颖作为代言人。近30年的时间里,李宁和安踏多次交手,争抢“一哥”位置。
成立之初,李宁在奥运冠军光环的加持下,带有先发优势。进入21世纪,李宁确立了品牌定位,并迎来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李宁营业收入不到10亿,2008年则达到了66.9亿,增长率基本每年保持在30%以上。那时,即便耐克、阿迪等国际巨头在中国大举进攻,李宁依然能够在市占率上超越阿迪达斯,仅次于耐克,排名全国第二。
转变发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运动鞋服市场变天,整个市场增速滑落,陷入低迷。2010年李宁营业额接近百亿,但是到了第二年,则进入徘徊期。根据公开报告显示,2011年运动服饰行业陷入库存危机。李宁也未能幸免,营收下降,库存积压,随后出现数十亿亏损。
鞋服独立分析师程伟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那时候李宁出现业绩衰退的核心问题在于产品定位等方面出现偏差。获得70后和80后认可后,如何能够让90后这些年轻人接受?
几年的市场沉沦,给了安踏们机会。2011年,安踏的营收基本追平李宁,2012年,安踏的营收则首次超过李宁,高出10亿左右。抓住机会后,安踏趁势崛起,不断将盘子拉大,到2019年,全年营收已经超出李宁200亿。
今年上半年安踏营收达到259.65亿元,李宁营收为124亿元,二者营收差距实际上还在拉大。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安踏的营收超过耐克、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的营收,成为中国运动服饰新晋“一哥”。
不过安踏赢了,李宁也没输。从利润上看,李宁净利润达到21.89亿元,安踏为35.88亿元。李宁依靠国潮成为“顶流”,赚钱能力似乎更胜一筹。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李宁达到20%左右的净利率,明显比安踏高一些。不过这背后也是两家公司不同打法所造成的结果,一个追求利润,一个追求规模。
谁胜谁负言之尚早,但令人们乐见的是,安踏与李宁三十年的激烈竞争,直接促进了整个国产运动品牌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