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不同的道路上
“买买买”是安踏多年以来贯彻到底的战术。2009年,为了提升在市场上的地位,安踏从百丽集团手中花了3.32亿收购意大利品牌FILA,该品牌主打高尔夫、网球等运动休闲系列服饰。在完成收购后,安踏直接对标耐克和阿迪。收购当年,FILA的营收是负增长,到了2022年上半年,FILA的收入达到107.77亿元,成为安踏的现金牛业务,对整体营收和毛利率贡献极大。
安踏在收购的动作中,瞄准了一系列中高端运动品牌:2016年安踏收购英国户外品牌迪桑特,2017年收购滑雪品牌可隆,2019年则将拥有始祖鸟等品牌的亚玛芬集团收入麾下。程伟雄指出,安踏实际上构建了以安踏、安踏儿童为基石,针对下沉市场布局,再逐渐向中高端市场切入的商业帝国。
相关研报指出,安踏目前在市场上的定位还是具有性价比的大众品类,卖的大多是基础品。程伟雄分析,面对这样一个涉及下沉市场几亿人口的基本盘,同时在收购多个运动品牌后,不断进行渠道建设,安踏的压力并不小。因此,在规模做上来的同时,毛利会受到一些影响。
根据财报显示,安踏2022年上半年DTC业务收入的占比高达一半,电子商务营收占比为34.2%,传统批发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为16.1%。而在上一年,这个数据分别是35%、34.1%和30.95%。两年前,安踏宣布推动DTC转型,核心在于将经销商门店转变为直营门店,财报中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安踏主品牌门店数为6600家,一半为品牌直营。
“DTC要求企业从品牌宣导、产品研发、渠道开发、门店运营和触达用户的方式要求一体化,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全渠道零售公司,触角很多很广,因此在投入方面会比较大。此外,安踏实行多品牌战略,像迪桑特等品牌目前还没能完全成长起来,因此收入贡献不大”,程伟雄指出安踏利润率相对偏低的原因。
反观李宁,借助国潮的红利,在运动服饰领域找对了感觉,近两年风头正盛。2018年,李宁首次登陆纽约和巴黎时装周,在以禅宗哲学、阴阳和中国山水画为灵感的中国传统元素中,吸引了不少国内年轻人的眼球。近几年,去老化、追时尚成为李宁的标签。
“现在很多经销商热衷于在购物中心开店,售卖中国李宁系列产品,一开就挣钱,当年就能把成本收回来,其他品牌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样的吸金能力”,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形容李宁的火热。
今年上半年李宁营收达到124.09亿元,同比增加21%左右,利润方面达到21.89亿元。其中在渠道收入方面,直营业务占比为22.5%,特许经销商为47.5%,电子商务则达到28.5%,上年同期则分别为24.7%、45%和29.1%。李宁的电商渠道收入占比出现下降,这意味着在全渠道建设中加盟商仍是主力军。
“李宁自己也做渠道,但加盟商明显贡献更大,这是借助于李宁的品牌势能,因此李宁的利润情况看起来更好一些。这要求企业不能放松对品牌和设计的建设”,程伟雄指出。
魔镜市场情报高级分析师易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李宁和安踏走的路线各有不同,李宁主打国潮,通过“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策略,想要打破时尚圈被欧美垄断的局面,走出中国特色;安踏实际上更注重高性能运动装备,采用的是“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战略。
面临成长的烦恼
2011年中国运动服饰市场的库存危机,背后是各大企业跑马圈地,大肆扩张,导致零售终端反应较慢,无法及时做出调整。库存销售的压力往往影响一个企业的利润情况。
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线下零售不利,安踏、李宁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均出现同比上升的情况。平均存货周转天数最高的安踏,比去年同期增加28天达到145天,存货金额超过81亿元,同比增加7%;李宁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增加2天到55天,库存金额同比增长11%接近20亿。
张毅认为,近两年来安踏和李宁都走出一个相对不错的模式,短期的毛利率、净利率波动是正常的,库存问题相对来说也不影响基本盘。不过,对企业而言,渠道转型、研发投入以及产品设计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要建设高端化产品,实现品牌溢价,才能走到世界舞台,真正与耐克、阿迪等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