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品牌的“中国战争”:耐克阿迪内外交困,国货“翻大山”没那么容易
“今年还有多少人买Dior”是一个在全球疫情大爆发之前就开始讨论的问题。根据《时尚头条》,有业界人士认为,经历了近几年的猛涨,奢侈品牌的新鲜感开始逐渐下滑,或已开始碰到天花板。
而运动品牌领域,阿迪达斯和耐克的龙头地位不断受到其他运动品牌的冲击,其产品也被诟病没有新意,尤其是阿迪达斯近两年一直缺少爆款。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经济差距拉大,耐克阿迪选择的赛道只是为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们提供了第二选择。而普通民众将更倾向于购买一些更具性价比的消费品,在中国市场内,国货的特色正是以价格更低质量更好而著名。
产品特点角度上,国内运动品牌实际上都是从细分赛道上脱颖而出,比如特步是从跑步开始发力,安踏从温度上突破,李宁从时尚角度破圈。但是国际品牌似乎还停留在传统常规的运动场景中,比如篮球、足球等。
以事后复盘的视角对近些年的事件进行梳理,国际品牌在政治上的站台,为国内运动品牌在公共事件中的借势提供了机遇,使得国人的国货情怀觉醒,再结合起近些年来国内运动品牌打造的一系列国潮元素鞋服款式,为国人提供了民族归属感。
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就是阿迪达斯总裁罗思德所提到想要找到的那一种“中国的感觉”。
“国际品牌不能再只考虑迎合全球用户的需求,更要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了解中国市场商业模式发生的改变”,程伟雄表示,“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推行真正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举措,潜心研究中国这个市场,才有可能把握住中国运动服饰市场增长的窗口期,否则,消费者的忠诚度将有可能逐渐淡化。”
国货“翻大山”没那么容易
尽管在国内市场的国际运动品牌们以略显疲色,但耐克、阿迪作为运动品牌市场的老大哥,其各方面实力仍不可小觑。
以国际品牌引以为傲的专利为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数据显示(耐克公司以Nike Inc、Nike Innovate CV及Nike International Ltd为申请人进行检索),从2013至2022的近10年内,Nike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共计14459件,其中以鞋类(Footwear)为关键词,共有发明专利3778件;而全球Adidas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共计2534件,其中以鞋类(Footwear)为关键词,共有发明专利212件。
在鞋类科技方面,耐克与阿迪达斯各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场合以及不同的用户,Nike研发了不同的鞋底(outsole),其中,Air气垫就是中底技术的典范,被一次次改进与革新。
阿迪达斯鞋的核心科技是外底(outsole)技术和中底(midsole)技术:外底技术包括Torsion system和adiWare,分别为外底的控制性与平衡性、耐磨性做出了优化;中底技术包括adiPRENE与adiPRENE+、a3与a3 Structure,分别在中底的弹性减震与轻量性、缓冲+引导和推动上做出技术革新。
Nike鞋底的设计图,图片来源:中一联合
反观国内运动品牌在专利表现上就略显苍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数据显示,特步、安踏、李宁在近十年的专利数量分别为267、388、616个。
其实,国内运动品牌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令人惊喜的技术创新。例如2019年,李宁全新“䨻”轻弹缓震科技曝光,相较于传统EVA材质更加轻便。内嵌式全掌异构碳板与轻弹科技结合,大幅度提高能量回弹,外底GCU加强止滑耐磨性能。
更早些时候,李宁还研发了革命性的双渡跑鞋,致力于解决后跟着地、中足着地减震以及它们之间过渡的问题(发明专利号:201310269846.0)。
又如安踏最新推出的一种中底缓震科技“闪能科技”,由“虫洞”获取灵感而打造的安踏A-FLASH FOAM能够在运动触地时通过无数高强度压缩粒子,像弹簧一样反弹,快速提供能量回馈。
但国际品牌多年以来积累的技术壁垒不是国产品牌一朝一日就能打破的,国货们还需要在专利申请数量以及创新速度上加一把劲。耐克和阿迪达斯是两家历史悠久的体育用品公司,都在迈着步伐不断赶超对手。将来,国内外运动品牌对决的战场应是在专利的比拼,谁能站的先机谁才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