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冯远征来说,
人艺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许晓迪 余驰疆
编辑:许晔
冯远征成为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人艺)第五任院长,也是人艺70年历史中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
这些年里,他的不少影视剧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天下无贼》里与范伟搭档的劫匪,《非诚勿扰》里的艾茉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家暴男安嘉和……
而他梦开始的地方是人艺。
“我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扮演了很多角色,对我艺术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也都是在北京人艺。可以说,北京人艺改变了我的命运。”
冯远征曾说,人艺是赋予他艺术生命的地方,也是他的艺术归宿。
从大俗、大雅再到大俗
1985年4月19日,这个日子,冯远征永远都记得。
他第一次来到人艺排练厅,参加剧院的复试,主考老师是林连昆。当时考的什么,他全忘了,只记得一进考场,人就晕了,刁光覃、朱琳、于是之、蓝天野、郑榕、英若诚、朱旭……北京人艺所有的大腕全在场。
彼时的他,苦练4年跳伞却无缘进入专业队,又错过了高考,在一家拉链厂当工人,上遍了北京的表演培训班,去北电考试,专业成绩前三,却因为形象一般,“帅不过唐国强,丑不过陈佩斯”,没被录取。
所幸柳暗花明,人艺的大门向他敞开。
考入人艺学员班时,冯远征是班上影视剧表演经验最多的学生。
1984年,他就拍了第一部电影《青春祭》。电影在云南拍了7个月,导演提任何要求,他都努力做到,学抽烟,学开手扶拖拉机,连续4天没洗澡,被咬了670多个包。
·1984年,冯远征出演电影《青春祭》。
“那时,完全靠原始的本能在演戏。”冯远征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那可以称之为表演的初级阶段,是“大俗”,没有技术,只能用真情实感。
冯远征在人艺参演的第一部大戏是《北京人》。
第一天进排练厅,光是一个撩帘亮相,他就撩了一上午。导演让他下次来,穿布鞋、梳背头,借一身大褂,回家以后,吃饭做事都穿着。
从排练厅一出来,他就直奔百货大楼买了一盒“金刚钻”牌发蜡,又去“内联昇”买了一双圆口布鞋。
他按导演的要求,练习国画和书法,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每天在家临摹梅、兰、竹,还买了柳体、颜体的字帖,用报纸叠好小格,每天写两张。
为了表现角色修长的手,他留了几乎一寸长的指甲,经常往指甲上抹点儿香油做保养。
他还向一些行家请教怎么养鸽子,怎么喂食,怎么让它们自己洗澡……
做完了这些功课,那“一撩帘”才算过了关。
·年轻时的冯远征。
当表演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强,就到了第二个“大雅”的阶段。
“那时是用纯技术在表演,该哭哭,该笑笑,演完立刻就收,也挺唬人的。”
2001年左右,有一天坐在片场 ,冯远征突然特别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用表情演戏。“这场戏是什么?怒,1号表情就来了。那场戏是什么?哭,5号表情就来了。”
而那正是他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很多人认为那是我最好的表演,但我知道它不是。”
之后一段时间,冯远征重新回到人艺剧场,不再接外面的戏,认认真真地用两三个月排一部话剧。
几年后,他发觉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不仅有成熟的技术,而且有了生活阅历,已经体会到人间的酸甜苦辣,会从台词中寻找情感的爆发点,然后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台词。这个时候,哭也好笑也好,都是人物的情感”。
这就是表演的第三阶段,还叫“大俗”,但本质上已经不同了。
“现在很多演员,演戏时才去体验生活,或者不体验,全凭想象……对一个演员来说,观察生活应该是持续一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