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征相信格洛托夫斯基的一个观点:任何人只要智商没问题,都有成为好演员的天赋。所以,表演老师不是教授者,而是开发者。
他给学生上的表演课也与众不同。
一个演员接了一个演瘸子的戏,演着演着就忘了腿上有残疾,冯远征就拿了支圆珠笔,拿掉笔盖,让她把笔头那部分塞在鞋里,一起身就得硌一下,一迈腿就得瘸着走;
学生们排《雷雨》,演繁漪的孩子表达不出被禁锢的状态,冯远征就把她推到空调的木头罩子里,让两个男生顶着,让她在里面待一会儿,等她再出来,就有了在牢笼里的感觉;
他给“90后”们排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不解释纳粹和存在主义,让他们把这个戏当成职场戏来演:想跟老板告密?挤兑死你,他们就秒懂生死险境了……
他教台词,跟大部分艺术院校不一样,不用西方的美声发声方式,用的是人艺的方法,用京剧、大鼓、戏曲、相声来训练,所以没有“话剧腔”。
练吐字归音,他就用一个绕口令“八百标兵奔北坡”,像“红凤凰粉凤凰”和“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这种都没用,嘴皮子是松的,“中国话要嘴皮子紧才说得清”。
·2020年1月7日,冯远征在人艺排练厅。(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当下说一个演员“演技炸裂”,会说他跳不出角色,入戏太深。冯远征不信,“我演安嘉和,可我没有回家就打老婆,还是回归正常的生活里”。
“演员不可能完全沉浸在角色里。在舞台上,你要控制你的形体、音量、台词的节奏、表演的节奏,对方演员忘词了,要想办法圆回来;台下手机响了、孩子哭了,得把这个事情压下去。拍戏也是,摄制现场不是真空的,你要照顾灯光,照顾摄影机,如果对手演员很矮,还得半蹲着或给他一个台子站上面。所以,表演的最高境界是控制,不能跑偏。”
表演类的综艺节目正火的时候,很多人问冯远征的意见。他说,那就是个真人秀。“我们剧院何冰说得好,如果两三天就能成为好演员,那还去北电、中戏学习4年干什么?要准备一个角色,不是我跟你探讨探讨就解决了。”
他给学生上课时举过《演员的诞生》里一个例子。
两个演员演《一九四二》的一个片段,演技都很好,哭戏的爆发力也强,但唯独忘了一点,这两个人物是在逃荒,浑身没劲,会把每一粒米都捡起来吃到嘴里,但那个米掉在地上,演员只看了一眼就完了。
“一个演员最重要的就在这个瞬间,是不是顾及到人物最本质的、最基本的先天条件。”
·冯远征出演电影《一九四二》。
当年拍《一九四二》时,为了演出饥民的状态,必须迅速减肥,冯远征、张国立和徐帆几乎不吃不喝,饿得气息奄奄。编剧刘震云来探班,张国立就指责他,写词写得太多,真正饿的人是不想说话的。
“人艺绝不是青黄不接”
冯远征也挨过“骂”。
1999年,林兆华导演的新版《茶馆》拉开大幕,人艺拿出了最强的接班阵容,梁冠华接于是之的王立发,濮存昕接郑榕的常四爷,杨立新接蓝天野的秦二爷,冯远征接黄宗洛的松二爷,吴刚接张瞳的唐铁嘴,何冰接英若诚的刘麻子。
头五六年里,他们听到了不少批评声。
“老艺术家们已经演到登峰造极,新一代接班肯定会受质疑,观众期待的不是王立发、秦二爷、常四爷,而是‘小于是之’‘小蓝天野’‘小郑榕’。所以我们站到台上,他们会说‘不像’——梁冠华那么胖,于是之那么瘦;冯远征那么高,黄宗洛那么矮。”
·2005年,《茶馆》演出现场,濮存昕饰演的常四爷(左)与冯远征饰演的松二爷。
但后来,新版《茶馆》也成为新的经典,一票难求。
2018年6月,《茶馆》迎来了第700场演出,蜂拥而至的祝贺声中,当年的小梁、小濮、小杨、小冯,也到了老艺术家们告别舞台时的年纪,北京人艺新一轮的更迭换代正在开始。
“以前,我只想着演戏,反正天塌了有老的顶着,地陷了有小的扛着,我在中间挺自在。但后来突然发现,濮存昕也退了,杨立新也退了,怎么办?只能我撑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