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举报同行背后的明星带货:上午看货下午就播,激情话术全靠演技
李伟龙提供的某艺人直播间数据
按照李伟龙的分析,这个“其他”的部分就是付费推广的比重,他还指出,相比起普通主播,明星们的优势更多集中在留存和转化上,“如果团队运作得当,明星的直播间留人能力会更强,也有很多明星不懂话术的,留不住人”。
某上市企业负责与主播对接的工作人员小乐(化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对于那些已经在带货领域跑出成绩的明星,作为品牌方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冲销售,而对于那些虽然并不擅长直播带货,但本身有较强正面影响力的明星,他们则会希望对方可以“通过明星的背书,能够也给到品牌一些加持”。
小乐所从属的企业,主要合作的明星以香港TVB的艺人居多。据她介绍,和她们公司对接的机构,在合作时更接近“流水线作业”,相同的招商团队,能帮企业适配不同的明星,另外这些媒介公司还会自己孵化一些素人主播参与业务。
另一方面,品牌们也很难绕过这些机构,直接和艺人进行合作。小乐坦言,她曾经直接向某知名男演员的经纪人提出过合作意向,对方表示,就算小乐把需求给过去,他们也还是要找机构作为中介,“直接去找艺人,机构可能也会觉得不太好。”
某国际知名办公类目产品前运营负责人小松(化名),则向红星新闻记者进一步解释了国内关于明星带货的生态构成。据他介绍,明星的带货直播业务,一般由传媒公司或明星本身所属的经纪公司承揽,在这二者之外,还有专门的“运营服务商”,作为传媒公司、经纪公司与品牌之间的“中间人”。
合作主体的不同,会对合作形式产生鲜明的影响。和传媒公司的合作,一般是品牌方指定带货的明星,然后双方约定坑位费和销售额,由于明星并不隶属于传媒公司,这种合作方式更接近“走穴”,“就要核算每一场一定要赚多少钱,不管是直播赚了多少钱,还是在我们甲方这边赚到多少钱,他必须赚到”。
相比之下,小松更喜欢和经纪公司的合作方式。小松服务的品牌,曾多次与某香港老牌女演员进行合作,这些有自建团队,由经纪公司直接操刀的直播间,比起某一场的坑位费,会更关注合作的品牌、产品的调性,“这个东西属于一个金字招牌,需要找到这些金字招牌作为直播的引流”。
至于所谓的“运营服务商”,则类似于直播带货中的第三方机构,负责联通品牌和传媒公司、经纪公司,据小松回忆,在他这几年的工作经验中,无论经纪公司、传媒公司,都会优先去找这些中介,再让中介联系品牌方。在他看来,这种现象背后是经纪公司、传媒公司绕不开的短板,“他们对甲方的运营能力其实不是特别强,很难对产品有一个很市场性的把控”。
品牌自播未必就划算
大主播们为直播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资金流水,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了“挟流量自重”的隐患。
某头部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前20-40名的头部主播,最高峰时期曾分走了晚间20时黄金时段30%-60%的流量,流量在某一时段、某一群体的高度集中,则代表着在其他时段,其他主播们身上的相对下滑。小松透露,近两年来直播平台都在对头部主播进行限制,重新分配平台上的流量,“他们(主播们)理解是流量下滑,我理解是这些流量原本就不是你的,是你拿走了之后还给他(平台)”。
另一方面,随着一些大主播曝出偷漏税等劣迹,打压大主播的呼声背后,搞品牌自播一度被看作电商直播的新出路,但就目前来看,这条出路是否走得通,还有待验证。
除了负责对外和主播、机构们进行对接,建设自身品牌的直播团队,也是小松负责的工作内容之一,其所属的头部办公类目品牌店铺,去年一年的直播总销售额仅3000万元左右,相比而言,2021年3月27日,辛巴“复出”当天,13个小时的销售额就超过20亿——小松带领团队努力一年的成果,只是辛巴一天带货的零头。
从企业的角度看,做自播也未必是一件划算的事,招相关人才、搞团队建设以及建立对应的运营体系,都需要付出成本,收益却未必有投放给主播团队们更直观。据小松所知,他们公司的竞品曾经尝试将自播业务外包给某电商平台的团队,后来双方因为利润率滚动不起来而分道扬镳,在同行当中,小松的团队算是最顶尖的那一拨,但他依然坦言“我们自播的能力,其实远远不及任何一家传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