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q8.q578.com/ef/0921/7853b0dbce329812.jpg)
“我们为什么要探测研究‘暗物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在现场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大国,为人类共同的梦想做出贡献,在前沿科学领域不能缺席。他告诉孩子们,到今天为止,“悟空”科学卫星已经巡天13次,探测高能粒子数量高达135亿次,它的7万多个传感器仍处于近乎完美的状态。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也很不容易,那就是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中科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及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也分别向小观众们科普了黑洞、慧眼卫星等宇宙物质及前沿探测手段,从基础知识到最新进展,可谓是一个国家顶级的“宇宙天团”在向青少年做科普。
这样的豪华阵容,背后是青少年航天科普的重要意义。
与美国、俄罗斯(含苏联时期)、日本、欧洲等国家相比,我国深空探测领域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例如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苏已经实现人类登月计划,直到2004年,我国的“嫦娥工程”才开始实施,成功率却达到100%;“天问一号”也成为世界第二个着陆火星的卫星,第一个着陆火星的卫星是1997年美国的“探路者号”……
在系列阶段性的成就面前,我国对深空探测也有了相对明确的规划:2030年前的小行星探测计划,因为小行星被称为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一旦成功科研价值重大;2025年至2030年,科学家们还规划了木星系探测及行星穿越计划,按照这份时间表,我国将于2036年到达木星;2030年之后,还有更精细、更深远的机器人深空探测有望展开,并在2048年左右实现到达天王星。
这些看似遥远的星辰大海,是一个国家未来综合国力的象征,也代表着人类的共同命运,它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当今的青少年群体就是这项事业的“后备军”。在“仰望星空”这件事上,给青少年埋下一粒好奇心的种子,或许以后就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2020年11月16日,国家领导人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要让青少年科普更有趣更优质,还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氛围,健全完善科学教育的体制机制。到2022年,腾讯科学小会已经做到第四届,通过顶尖科学家阵容、定制化趣味内容、平台和创意能力,吸引了4000多万青少年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聆听科学家分享。
科学小会更像连接器,一边是公众及青少年,一边是科学家资源、优质内容的整合,让更多青少年有科学探索的意识,种下一颗科学种子。正如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李航在小会开场时所说:“人类科学史,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前辈与后辈薪火传承的历史。其实放眼全球,有许多科学家都在青少年时期被前辈科学家们启发过。我们希望,今天大家与科学家们的相遇,能为你种下一粒种子,未来在人生中绽放出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