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以逝去的天文学家们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命名。
在密密麻麻的小字中,有五个中国古人的名字:
万户、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石申。

万户本名陶成道。其实万户二字并非人名,而是陶成道所属朝代的一个官职。万户虽不是天文学家,但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试图利用火箭飞天的人,他的勇气是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步,因此得到国际的首肯。

张衡,在其著作《灵宪》一书中,率先提出了“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蚀起因于地遮日光”,其浑天仪的发明领先了欧洲500年。

祖冲之大家都知道,圆周率的祖师爷。在天文领域中,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重新测量木、水、火、金、土等五大行星在天空运行的轨道,以及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与今日测量结果相比,祖冲之的结果误差均不超过0.1。
还有另外两个人,石申和郭守敬。他们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可谓开创人类历史上的先河。
在介绍这两个人之前,得先铺垫一个知识。
其实在古代并没有严格的“天文学家”一说,更多的是所谓的“钦天监”,以前也称为太史监、司天监。
可别小瞧了这个官,这在当时可是要职。
他们能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预测“天意”。
比如哪颗星星非常明亮,可能预兆着对应的方位有好事发生;哪颗星星一下变得暗淡了,可能预示着哪里有人将驾鹤西去。
也正是因为如此,钦天监们偶尔也会被卷入前朝后宫的权谋争斗之中。
天文学家石申在战国时期的魏国,从事的就是这个神秘工作。

当时没有精密的观测仪器,石申只能成宿成宿地熬夜,仰着头靠肉眼观测天空中的恒星。
一天晚上,石申正盯着璀璨神秘的夜空,忽然意识到行星运动轨迹是有规律的。
通过观察到天空中的金、木、水、火、土5颗行星在众多恒星之间的运行,他准确地测量出了行星运行路线。
这些行星在大多数时间里,在天球的运行方向是向东的,叫做“顺行”。
但有些行星在向东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却会转过头来向西运行,这叫做“逆行”。
“逆行”了一段时间后,它们又恢复“顺行”。
除此之外,他还首先发现“太阳黑子”“日冕”“日珥”现象,总结月球的运行规律,甚至还为彗星取名。
桩桩件件,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全靠肉眼观测且记录详实,可谓奇迹。
石申对木星的观测尤为精细,是研究木星的专家,甚至还写了本关于木星的专著,叫《岁星经》。
后来,唐朝的《大唐开元占经》还引用了一句石申论及木星时所说的话:
“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
到这里,可能大家对于石申的天文成就还是没有什么概念。
那我给大家再拉一条时间线——
欧洲第一次发现木星,是在十七世纪初望远镜发明之后,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于1610年用望远镜观测到的。
咱们的石申,在没有近现代工具辅助的情况下发现木星,早了伽利略将近两千年。
但可惜的是,他的著作没能得到妥善保存,其原著《天文》八卷,早佚。
后人拾遗补阙,把它与甘德(同属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又名《星经》,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间刊印的《道藏》一书,题名为《通占大象历呈经》。
今存的《甘石星经》为2卷。

其中虽有一些后人增添润色之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仍旧是一部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文献。
让我们再把时间线往后推700年,郭守敬对大部分人来说,应该会熟悉一点。
他出生在元朝,跟着祖父郭荣长大。
受郭荣影响,郭守敬从小就喜欢学习,尤其是天文。
但那时候喜欢天文,可没法跟现在比。要想进一步研究天文,还得考验动手能力。
浑仪,是古代最早的天文观测仪。
十五六岁时,郭守敬在书上看到了一幅浑仪的插图,便开始谋划着自己动手做一架。
要想做正儿八经的浑仪,得先冶炼出金属。
郭守敬没那条件,于是就去砍竹子,用竹篾给自己做了一架。
为了更好地观测天象,做好了浑仪之后,郭守敬又用泥巴搭了个土台阶,把浑仪往台阶上一放,就是妥妥的简易版古代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