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奔月。
不知不觉已经快4年了。
4号嫦娥仙子在月球着陆三周年之际,中国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性数据成果。
其中有一项新发现,便是月壤分析。分析结果,与花旗国阿波罗计划所描述出来的月球土壤问题差别较大,最后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Robotics》上。
基于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玉兔二号”轮地的相互作用,中国方面的科研人员进行了月壤物理力学特性的分析,通过一个模型估测出了月壤的力学特点。
该力学特点说明月壤风化层的承压特性与地球上的干沙和沙壤土类似。换言之,在地球上也能找到类似于月球土壤类似的区域。


不过,中国的研究团队在多个不同地点的图像中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即“玉兔二号”车轮粘附有大块团状土壤,这表明嫦娥四号着陆区附近月壤内聚力较大,其原因可能是包含有高比例的凝集物,使土壤颗粒经车轮碾压更易团聚。

而这一点,恰恰是阿波罗计划中没有表现出来的。
阿波罗计划中启动月球车时,那是沙尘飞扬,这个场景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辆月球车启动,身后扬抛的飞尘飞沙时,感觉那掉落的速度太快了。
当然,因为着陆区域不同,月球表面各个地区的月壤存在一定差别是可能的。毕竟,中国的嫦娥仙子创造了又一个人类历史的第一,降落在了难度极高的月球背面。
而特意选定的降落点则是——冯·卡门撞击坑。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会选冯·卡门撞击坑,其实此举大有深意。
除了技术上的原因(着陆区地势相对平坦,冯·卡门撞击坑与此前“嫦娥三号”的着陆点较接近,是月球背面最古老的撞击坑之一,可能留存月球形成、太阳系起源的痕迹)以外,笔者相信人文上也是有原因的。
每每提及冯·卡门,笔者总是肃然起敬,心里常怀感激与感动。
这是一个与中国有着很深、很深渊源的老爷子。
在所有的外国科学家中,笔者最崇敬的科学家不是什么牛顿、不是什么爱因斯坦(曾经也被迷惑过),而是居里夫人与冯·卡门。
西奥多·冯·卡门于1881年5月11日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终生未婚,是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他所在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实验室后来成为花旗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喷气实验室。
1911年,冯·卡门归纳出著名的“卡门涡街”理论。
1930年,冯·卡门移居花旗国,指导古根海姆气动力实验室和加州理工大学第一个风洞的设计和建设。在任实验室主任期间,他提出了附面层控制的理论,1935年又提出了未来的超声速阻力的原则。
1938年,冯·卡门指导花旗国进行第一次超声速风洞试验,发明了喷气助推起飞,使花旗国成为第一个在飞机上使用火箭助推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