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月
宇宙苍穹,浩瀚星海,世间万物变化多端,奥妙无穷。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对整个人类充满着极大的诱惑。茵玛·马丁内斯: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不是数百年,更非始于20世纪。实际上,早在几千年前,当旧石器时期的人类开始探索周边环境时,他们就同时埋下了探索太空的种子。我们是一个探索的文明,探索刻在我们的DNA中,人类探索太空,最大的动力就是求知欲。在探索太空的同时,人类可以获得关于宇宙的知识;探索太空中的天体,可以帮助人类获得宇宙的资源。
访问澳大利亚霍巴特VLBI站
斯蒂芬·霍金曾说:“我认为人类无法在未来几千年中持续生存,除非我们散播到太空。”对于普通人来说,关注太空探索,不仅是在关注国家发展,同样是在关心人类命运。看似高尖端的太空探索,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太空中不仅藏着宇宙的过去,也透露出地球的历史与未来。人类从仰望星空开始,就一直在探索太空,虽然太空无边无际,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人类从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
今天的太空是合作的舞台,最有领导力和长远目光的国家都汇聚在此,中国也不例外。“嫦娥一号”“飞天”,每当数亿中国人为我国太空事业更进一步激动万分时,无数个幕后科研人员也总是最欣慰之时。其中,就有沉浸天文事业二十余载,来自上海天文台的舒逢春。
“飞天”之梦
梦想,能够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500多年前的明朝,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成为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由于连年征战,诞生了“人类航天始祖”的中华民族,虽还未能成为现代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是,“飞天”这个浪漫的民族梦想却不会就此中断,反而深深地植根在了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1986年,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转折点。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这一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因为在这年3月,邓小平批准了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也就是著名的“863计划”。“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中国,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国家兴起的科学热,把舒逢春也卷入了中国实现太空梦的浪潮中。高中毕业后,舒逢春决定报考天文学,后来他顺利考取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力学与天体测量专业。1992年,满怀对未来憧憬的舒逢春进入上海天文台,先后从事佘山VLBI站的实测工作,测地VLBI数据分析和测地空间VLBI研究。1999年开始主要从事射电干涉测量方法研究和VLBI相关处理机的研制,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西班牙科学家茵玛·马丁内斯说:“那些决定进入太空行业的企业都具有创业精神、非常勇敢且极有远见。他们知道这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而比赛才刚刚开始。他们需要巨大的创新能力,才能成为未来的领导者。要在这个领域工作,你必须有足够的决心、才能和激情。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行业,它正在为21世纪和以后的人类文明立下路标,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在这个行业里创造价值,把握商机。这是一种荣誉,是对我前面提到的许多品质的认可。社会必须培养卓越的人才、创造力、团队精神、合作心态和对日常工作的热情。共同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这刻在所有航天工业从业者的DNA里。”舒逢春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文领域的佼佼者。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带来了无数的机遇。人们纷纷选择下海经商或是出国发展,科研领域的研究经费严重不足。即使如此,舒逢春面对如此窘境,却依然选择在天文领域坚持下去。在那段缺少科研经费的窘困时光中,舒逢春没有荒废时光,反而继续认真学习基本专业知识,为之后的科研研究做准备。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99年,中科院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科研经费不再捉襟见肘,终于迎来了春天。也就是在这一年,舒逢春开始主要从事射电干涉测量方法研究和VLBI相关处理机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