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美国似乎能够达成目标。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变本加厉的出口管制,让美国的卫星行业开始有些受不了了。
为了维持自身相对于其他各国的技术优势,美国国会还在199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指示,“商业管制清单上的所有卫星和相关物项应转移到美国军品清单。”
这就意味着,卫星作为军事用途的物项,不仅被“一刀切”地禁止与中国进行交易,对法国、英国、日本等各国的出口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管制。
在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之下,美国卫星技术和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时间,常常被出口管制的审批程序拖延。
美国的卫星行业就曾向国会辩称,出口管制带来的“迟滞”,导致了销售受损。
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报告显示,2000年美国卫星和卫星零部件出口下降到2.466亿美元,比1998年的出口额度下跌了近10亿美元。
同时,美国在全球卫星市场中的份额从1995年的73%,大幅下降至了2005年的25%。其余的市场份额被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迅速取代。

当地时间2005年12月28日,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首颗实验卫星“GIOVE-A”由俄罗斯“联盟-FG”火箭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不仅如此,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告诉谭主,出口管制造成的“迟滞”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市场和竞争优势的丧失,在无法正常转化为利润的情况下,企业甚至无法维持技术更新和产品开发的良性运转。
于是,随着美国卫星全球市场占有率的下降,美国本土卫星行业从业人员和研发资源的流失也一发不可收。
从2006年到2012年,美国私营卫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降幅达到了25%;同时,近三分之一受卫星出口管制影响的美国公司还调整了研发支出,以避免开发的技术受到出口限制。
这些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导致美国在全球卫星市场的占有率再也没能恢复如初。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却从未踟蹰。
尽管面临美国的封锁和打压,中国仍然集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共同攻关,攻克了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成功研制出北斗导航系统,一举打破了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垄断地位。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