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中国天眼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这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李菂,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面对面》特别推出《国之重器-总师访谈录》在北京专访了李菂。

告慰南仁东
中国天眼并不能直接看见遥远的宇宙,而是通过接收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波信号来感知宇宙。中国天眼建成之前,曾经长期称霸“世界望远镜界”的是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20世纪90年代,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美国参观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已故天文学家南仁东当时受到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启发,萌生了要建造中国自己大型射电望远镜的构想。

记者:你跟南仁东老师交流过,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建设中国天眼呢?
李菂:天文属于既古老又现代的科学,它就是基础科学里最基础的一个科学。我们之所以要看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它在那儿,你总不能瞎,抬头就看见了,看见了你就需要记录它,需要研究它。第二个满足个人和群体的好奇心,你说它的必要性在哪儿,它为什么是我们群体生存的一个必要呢?是因为我们不能所有人都只看眼前的事,这样我们很快就会面临我们所有人都没有想象到的或者没有看到的重大挑战。而如果我们没有提前的好奇心这些基础研究的准备的话,我们就会无法应对这种挑战。我看一亿光年以外有什么用?可能永远没有什么用,但是我们以人类整体的好奇心为驱动,我们去扩展整个全人类的视野。

当中国老一代的天文人南仁东准备建造中国自己的大设备时,2002年,在天体物理及射电天文专业毕业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李菂,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天眼”的项目。
李菂:刚刚毕业有一个机会回国来开会就遇到南仁东老师,就问他关于天眼的项目。那个时候我也是刚刚做了关于中性氢带有开创意义的工作,所以还是有些自信的,问他这需不需要年轻的科学家来帮帮忙。

李菂:南老师当场就拒绝了我。南老师的回复很带有他的个人魅力和特点,他说你别回来,他说你这种在国外现在就是充电,你回来就是放电,所以你还是回去接着充电。当时肯定自尊心还是很受伤的,因为不管怎么解读它都是一个当面的拒绝。但十年后2012年我全职做天眼项目,自己也需要招人了,也需要去争取经费了,这时我能理解到南仁东老师当时的难处。在那种情况下你项目也没有立项,既缺钱又缺人,他还能够从求职的年轻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我个人非常感激。

为了建设中国自己的设备,南仁东把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中国天眼”。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抢救无效逝世。他留给世人的只是一句“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的简短遗愿。在南仁东去世三天前,李菂给他发了一封邮件。
李菂:邮件就是报告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确定的被验证的一个新发现,这是我们第一个脉冲星的发现,南老师没有回,后来我才知道,他那个时候刚刚住到急诊病房里头去,在这之后两三天就过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