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菂邮件的内容是告诉南仁东,当时还在调试期间的中国天眼已经成为国际天文学界的“新秀”,它探测到6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并获得国际认证。

记者:他有可能没有看到这封邮件?
李菂:我觉得他不论有没有看到这个邮件,都会为他后半生的工作而自豪,我相信他对自己推动建设的设备有充分的信心。
记者:南先生对于天眼整个寄予的厚望,包括付出的精力还有时间,他当时所树立的目标里面是希望通过天眼达到什么样的愿景?
李菂:南老师是非常有个性的人,当你去问这么聪明这么有远见而且充满理想主义的人的时候,他是不会跟你说实话的。理想主义的人的特征是羞于把理想主义告诉你,南老师是人民科学家,也是功勋科学家,我能体会到他雄霸世界的野心,但他表现出来的是焦虑,这设计它能工作吗?他的压力还是非常大。
“宇宙的丰富多彩从来没让观测者失望”
当年,被南仁东拒绝后,李菂并没有气馁,而是时刻关注项目的进展。在他看来,赶上这样历史级项目的建设,可以用“一代人才有一次的机会”来形容。

2011年,中国天眼正式开工,2012年,李菂全职投入中国天眼项目的建设,每年有相当的时间甚至春节,是在贵州的山里度过的。李菂回忆,从开工前到竣工超过5年的时间里,他们都住在临时板房里,板房内没有洗手间和洗澡间。贵州的冬天又湿又冷,经常是从外面洗澡回到住处,头发上就会结一层硬硬的冰碴。相比生活上的困难,科学工程上的难题才是更大考验。2015年起,李菂担任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不仅要参与主持主要工程系统的验收,还要跟施工方、材料供应方打交道。

李菂:2015年南仁东老师很不幸确诊了肺癌,这一段工作我就完全缺乏相关的训练了,这个就是要在工作中间大量学习,很苦恼,你每天都在想,我怎么能够合理在预算非常严格的限制下,它刚好能够用,能够达到它的指标。
经过10多年的立项准备,5年半的艰苦建设,中国天眼建设团队攻克了望远镜超大尺度、超高精度的技术难题,最终让中国天眼屹立在了世人面前。2019年,中国天眼在已经建成但尚未验收时,就已经显示出对宇宙深处信号强大而灵敏的捕捉能力。

李菂:2019年我们在一次漂移的扫描的过程中,一下看到了四个非常具有遥远距离特征的又非常亮的脉冲,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我们叫持续活跃的快速射电暴。快速射电暴等它到地球上的时候已经很微弱了,但它来自银河系以外,所以在它爆发的地方是非常亮的。它在千分之几秒的时间里头它能够释放相当于太阳一年的能量,太阳一年的能量是什么概念?太阳一年释放的能量可以够整个现在的人类社会用电用一万亿年,而我们不知道它浓缩在这千分之一秒里头,这样一个宇宙爆炸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