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点一:太空对接
阿波罗飞船5次成功登月时,实际降落地点距离预定区域相差几公里之远,受限于当时的通讯能力,无法实现对登月舱的精准操控,这可以理解,但问题是返回舱又如何与轨道舱精确对接的?

阿波罗11号登月舱
我们知道,太空对接并不是在静止状态下进行,而是两个物体在高速飞行的同时完成对接,比如中国神舟十三号在与天宫号空间站对接时的飞行速度为每秒7.68公里,耗时54小时。但阿波罗登月舱却可以在4个小时快速完成对接,降落时偏离预定地点几公里远,返回时却毫厘不差,实在是太过轻松。
我们以高超音速导弹拦截举例,俄罗斯“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速度为10马赫,也就是每秒3.38公里,相对于航天器对接来说,算是非常慢的速度,但美国至今都难以研发出对应的拦截技术。导弹拦截与太空对接原理相同,美国连高超音速导弹都拦截不了,53前又是如何做到太空对接的呢?
疑点二:月壤成分
2020年12月17日,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带回1731克月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红外光谱和纳米离子探针分析,发现嫦娥五号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这是首次发现月球有水的证据。

美国月壤和中国月壤成分对比
1978年尼克松访华,赠送中国1克月壤作为国礼,只有黄豆般大小,要用放大镜看。中国科学家对两组月壤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美国月壤和中国月壤成分差异极大。虽然嫦娥五号采集地点的纬度高于阿波罗,但同一个星球的土壤为何会如此不同?这又是一道难解之谜。
疑点三:登月资料丢失
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其中以影音资料为主,总共13000多盘录像带。录像带包含了阿波罗11号从升空到登月和返回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监控站点、地面指挥中心、阿波罗11号机组人员等拍摄的录像和录音。这批资料中最尊贵的当属两名登月成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面拍摄的录像,总共15盘,不过蹊跷的是,所有的资料均不翼而飞。

阿波罗11号原始录像丢失
关于登月资料丢失的传闻,NASA官方人员保罗.肖克罗斯曾予以否认,他表示,这批资料一直都保存在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缩微胶片上,它并没有在某个时间突然遗失。而且,其他的诸多文件资料,其实同时也存放在美国联邦档案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也有几十卷宗。
那么问题又来了,资料到底有没有丢失?如果真的没有丢失,按理说重返月球应该易如反掌,美国从2009年立项开始,13年过后仍然没能完成任务,当年在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美国从载人太空飞行到载人登月却仅用了8年时间。更加难以置信的是,在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之前,美国没有进行过哪怕一次无人登月舱返回试验,直接载人登月并成功,这种实力现在都望尘莫及。
针对阿波罗登月的质疑点还有很多,远没有结束

美国重返月球箭在弦上
当然,我们并不完全否认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但质疑永远都在,某些疑点很难用常理加以解释。美国重返月球的一再受挫让人们相信登月太难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53年前却如此容易,到底是科技进步了还是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