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新生代:现代世界出现
7.1古地理学
在过去的6600万年里,地球的表面一直在变化,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陆和板块边界。曾经构成冈瓦纳(Gondwana)的大陆向北漂移,俯冲吞没了将冈瓦纳与欧洲和亚洲分开的特提斯海(Tethys Ocean)。最终,欧洲和亚洲的南缘与各种小的地壳碎片碰撞,然后最终与印度和非洲碰撞,形成了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造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印度的持续北上运动导致了西藏高原的隆升。
随着大西洋的增长和美洲向西移动,在它们的西部边缘形成汇聚型边界。在南美洲,这种活动产生了安第斯山脉,它仍然是一个活跃的造山地区。在北美,拉腊米特造山运动持续到大约40Ma(始新世,即古近纪中期)。在这个时候,将法拉龙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分开的大洋中脊开始俯冲到北美西海岸下面。法拉龙板块一直向东移动,朝向北美,而太平洋板块则向西北移动,与北美西海岸平行。因此,随着洋脊的俯冲,北美板块和法拉龙板块之间的收敛边界逐渐被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转换边界所取代。
到了25Ma,圣安地列斯断层系统,这个转换边界的痕迹,已经开始沿着美国西海岸形成。在今天这个走滑断层上,太平洋板块相对于北美以每年约6厘米(3英寸)的速度向北移动。在美国西部,汇聚边界活动仅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继续,那里胡安•德富卡板块(Juan de Fuca,法拉龙板块的一小部分残余)的俯冲产生了喀斯喀特山脉(Cascade Range)的火山活动。
大约在圣安地列斯断层活跃的同一时间,受塞维尔和拉腊米特造山带影响的区域开始发生大致东西向的裂陷(伸展),形成了盆地和山脉省,一个宽阔的大陆裂谷。该地区有狭长的山脉,被平坦的沉积盆地分隔开来。该地区的地形是由正断层造成断层上方的地壳向下滑动并倾斜,破裂形成的。倾斜块体的隆起形成了山脉,它们之间的洼地随着沉积物的侵蚀而迅速隆起,形成了盆地。
盆地和山脉省边界位于蛇河平原的北部,这一特征标志着现在位于黄石国家公园下面的热点的轨迹。随着北美板块向西漂移,沿着这条轨道形成了大量的破火山口。黄石国家公园横跨了最近的火山口。在世界各地,板块相互作用继续推动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
科迪勒兰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造山带反映了太平洋东海岸汇聚边缘的特征。
在白垩纪时期,世界相对温暖,海平面高,大片大陆被淹没。在新近纪渐新世早期(约34Ma),全球气候迅速变冷,南极冰川自三叠纪以来首次再次出现。在中新世晚期,气候持续变冷。在过去的2.6Ma里(第四纪),气候普遍寒冷,巨大的冰川在北方大陆上扩张和消退了至少20次。
地质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更新世冰期。我们今天在北温带地区看到的大部分地貌都是由冰川的侵蚀和沉积造成的。大约1万1千年前,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我们进入了今天仍在经历的间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