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踩雷比尔黄爆仓事件,投行巨头瑞信会否成为“下一个雷曼兄弟”?
一片唱衰中,摩根大通分析师Kian Abouhossein 在10月6日的研报中认为,瑞信的最低价值有150亿美元。该银行“管理着超过 7000 亿美元的私人银行资产”,预计到 2024 年将产生 15% 的有形股本回报率,并将瑞信评级从低配调至中性。
不过,市场人士预计,接下来瑞信股价仍会有大幅波动,10月27日披露三季度业绩以及届时抛出的改革方案能否稳定预期成为关键。
频频踩雷,损失惨重
身为投行巨头,瑞信近年在投行业务上频频踩雷,在造成大额损失后,瑞信已宣布将缩减投行部门。
2021年3月,英国金融科技公司Greensill宣布破产。而此前,瑞信旗下瑞信资管通过4只基金投资了Greensill发行的债券,资产净值合计约100亿美元。
瑞信称,将通过法律手段尽可能挽回损失。该行预计,仅与追回款项相关的法律费用可能高达1.45亿美元。
此外,在震惊华尔街的家族办公室Archegos Capital爆仓事件中,瑞信同样损失惨重。
2021年3月末,Archegos Capital遭遇强制平仓,导致中概股一度暴跌。Archegos Capital管理人、韩裔比尔·黄(Bill Hwang)因涉嫌证券价格操纵,被美国有关部门逮捕。
与Archegos开展交易的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野村等在内的多家主要经纪商。而在风险暴露之初,高盛、摩根士丹利就率先出售其持有的头寸,减少损失。
高盛CEO大卫·所罗门在接受采访时曾表态,我们的风险控制运作良好,尽早发现风险并根据合同采取了竞争措施。
而瑞信和野村损失惨重。根据公告,野村美国分公司可能导致损失20亿美元,而瑞信为此计提44亿瑞士法郎的坏账,约合47亿美元,相当于18个月的平均净利润一夜蒸发,同期首席风险官雷拉·华纳(Lara Warner)和投行部负责人布莱恩·钱恩(Brian Chin)离职。
此外,在2021年履新的瑞信董事长安东尼奥上任仅8个月就辞职,因为董事会调查发现他不止一次违反新冠隔离规定。在今年二季度严重亏损后,原首席执行官高曦泰(Thomas Gottstein)也宣布离开,尽管他称是出于“个人和健康方面的考虑”。
接连踩雷,也引发了部分投资者对瑞信投行风险管理专业度的质疑。穆迪的评价下调报告指出,在新的董事会和高管团队带领下,稳定集团需要时间。
摩根大通分析师Kian也称,瑞信是时候重组做财富管理了。
不会成为“下一个雷曼”?
尽管当下瑞信面临诸多挑战,“破产”流言风波更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但称其“即将破产”、成为“下一个雷曼”都或许言过其实了。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系统吸取教训,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成果便是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采取一系列更严格的监管措施,避免其陷入经营困境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大范围的系统性风险。举措包括更高的资本要求、加强对风险管理的监管力度、优先进行恢复及处置规则等。
在金融稳定委员会(FSB)2021年公布的名单中,瑞信集团处于第1档,适用于1%额外资本缓冲要求,同档位的还有中国农业银行、瑞银集团、渣打银行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处于第2档,适用于1.5%的额外资本缓冲要求。
进入名单的金融机构也需要建立“生前遗嘱”,即要求其向监管部门提交遭遇重大风险或财务困难时的恢复和处置计划。
我国在近年也启动并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在去年4月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就提出,当银行出现持续经营问题等情景时,满足触发条件就应启动并执行恢复计划。可以采取的措施及具体执行方案包括补充流动性、资产出售、补充资本、暂停或限制分红、压缩经营成本等。
彭博社指出,截至6月30日,瑞信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为 13.5%,远高于国际监管最低 8%和瑞士约10%的要求,其流动性覆盖率是欧洲和美国银行业同行中最高的之一。即使陷入更深的麻烦,瑞士政府也在制定一项新法律,为系统相关银行提供公共流动性支持。
据瑞士新苏黎世报报道,瑞士政府支持出台救助的相关法案,为有系统性重要性的银行提供公共流动性支持,委任财政部在明年年中以前制定相关细则。瑞士央行及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也透露,已在密切关注瑞信的稳定状况。央行人士还称,他们在研究策略,应该在10月末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