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杨振宁院士极力反对花费1400亿,建造粒子对撞机,他说大型对撞机的盛宴己过,而应该大力发展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学,这场辩论不仅在当时影响甚广,甚至直到现在,还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

粒子对撞机后来没有建设成功,但是杨振宁教授对量子力学将改变物理学界的预言,在今天得到了印证。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法国科学家阿兰·阿佩斯 ,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瑟和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以表彰他们对纠缠光子进行的实验,证明了对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和开创性量子信息科学。

事实证明,杨振宁不愧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对世界科学发展的深邃洞察力,预言了物理学发展的方向。
量子力学的研究,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当前物理学界的大热门,美国和欧洲已经推出了相应的国家级规划,而世界最优秀的量子通信专家就在我国,他就是本届诺奖得主之一安东·塞林格的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教授。

潘建伟教授早年师从安东·塞林格研究量子信息,学成归国后,带领团队在量子信息和量子领域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
2020年12月4日,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计算原弄机“九章”,
2022年5月,中国“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

做为我国年轻一代的科学家,潘建伟教授和杨振宁院士也颇有渊源,在杨振宁的百岁华诞,潘建伟教授就专门撰文称: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一直得到杨振宁的有益指引。
他在文中谈到30年前,第一次见到杨振宁之后,自己的研究工作就受到了杨振宁的潜移默化,他表示,尽管和杨振宁先生没有从事过同一方向的研究,但是杨先生对物理学前沿的敏锐判断以及对年轻人的鼓励,一直是他前进的指引。
2004年,潘建伟教授团队第一次在国际实现了5光子纠缠,这项技术的成功引起了杨振宁的兴趣,在中科院院士 ,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的邀请下,潘建伟于2005年第一次见到了杨振宁,并向他介绍最新的量子信息技术。

他们的交流整整持续了一个上午,杨振宁对量子信息方面的工作非常认可,并且告诉潘建伟教授,激光有无限的未来,正是因为杨振宁对这个研究领域的重视,潘教授把它当成了自己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杨振宁回国来到清华大学任教之后,就一直强调清华教理系的两个方向,一个是凝聚态的实验,另一个就是量子信和量子物理,杨先生的重视,不仅影响了潘建伟 ,还影响了另一个人,研究反常量子霍尔效应的薛其坤。
潘建伟在量子物理上的研究成果,一致被大家认为完全具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条件,这次获奖的是他的老师,下一次极有可能就是他本人。

杨振宁先生,这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不仅自己是诺奖得主,而且还让很多物理学家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得了诺奖。杨振宁的教授的回国,拉近了我国和世界科技前沿的距离,在此,祝杨振宁先生身体健康。
大家觉得,下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会是潘建伟教授吗?请把你的答案写在评论区。
关注我,聊更多有趣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