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1瓶奶、14元20个糖……临期食品如何爆红?“薅族”为何热情不再?
(IC photo / 图)
15元一份的小龙坎牛腩火锅,3元一包的日本卡乐比薯片,曾几何时,在一二线城市的街头巷尾,临期食品折扣店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电商平台上,各种临期食品店也吸引了大量粉丝,很多“薅族”经常奔走相告,相互分享折扣信息。
然而,两年时间过去,临期食品赛道很多店家败下阵来。
近日,折扣店品牌繁荣集市母公司——上海嘣嘣喵科技有限公司,在与供应商的一场合同纠纷诉讼中表示,因业务已停顿,没有现金流,准备申请破产。此外,天眼查显示,嘣嘣喵科技陷入数十起与供应商的货款纠纷。不止繁荣集市,亦有其他的临期食品折扣集合店遭遇类似困境。
临期食品是如何爆红的?为何短短两年时间过后,临期食品就风云变幻了?
一度被看好的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并不是新鲜的概念,国外已经有几家颇为知名的临期食品巨头。
比如日本的临期巨头“唐吉诃德”,美国的临期巨头“Dollar Tree”,丹麦的食品打折出售平台“Too Good to Go”,但国内临期食品的火爆,是两年多前才开始的。
临期食品指即将到达保质期却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国内不少省份的工商局关于临近保质期食品出台过相关规定,根据食品保质期的不同,参考行业惯例,对食品临近保质期界定不同。
一般来说,保质期在一年以上的(含一年,下同),临近保质期为45天,比如罐头、饼干、糖果等;保质期在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临近保质期为30天,比如方便面;保质期在9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临近保质期为20天,比如真空包装的各种熟食。
保质期在30天以上不足9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10天,比如鲜鸡蛋;保质期在10天以上不足30天的,临近保质期为2天,比如酸奶、点心;保质期在10天以下的,临近保质期为1天,比如活菌乳饮料、未灭菌熟食。
可以说,食物的种类有多丰富,临期食品的种类也就有多丰富。至于临期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其实不用担心,只要是在保质期内,并保存得当(比如没有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包装破损,或者长时间暴露在不适宜的温度环境中),那么临期食品就是安全的。
当临期食品开始被关注并火爆起来时,它被不少投资者看好。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3%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1000亿元。
疫情背景进一步凸显了临期食品的可行性。如今疫情发生地的很多店面不得不关闭,食品无法顺利出售,供应链上游大量货物积压。这些积压的货物一旦保质期过了2/3,商家就不会接收,很可能就只能销毁了。如今多了临期食品这一通道,积压的食品就得以消化。
所以,2021年迎来了临期食品新增企业注册数量的一个小高潮;而随着资本的入局,多个临期食品品牌获得融资,且金额一度高达数千万人民币。有第三方乐观地预测:临期食品市场预计将在2021年-2025年迎来加速增长,拥有广阔的未来前景。
(IC photo / 图)
“薅族”的热情
“薅族”对于临期食品的热情,也是临期食品赛道被资本看好的一大原因。
在刻板印象中,哄抢临期食品、折扣商品的,只有超市的大爷大妈,年轻人才不会为了点便宜就“冲锋陷阵”。事实证明,这种刻板印象已经过时。
这些年来,网上出现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蔚为壮观的“薅族”,他们热衷于全网“薅羊毛”,争取花最少的钱、赚到最多的福利。
豆瓣上有一个叫“我爱临期食品”的小组,截至目前,小组的成员已经接近9.5万人,这个小组的宣言是:“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期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小组里的成员分享各种折扣的临期食品福利,比如1元1瓶的全脂牛奶、每条0.95元的北海道风味肠、14块钱20条的无糖口香糖、2块钱750ml的茉莉蜜茶……
开在大城市繁荣商圈之中的临期食品特卖店,生意一度也很红火,逛店、排队埋单的主要也是年轻人。从这些特卖店的选址也可以看出,它们瞄准的目标用户就是都市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