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1瓶奶、14元20个糖……临期食品如何爆红?“薅族”为何热情不再?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临期食品消费者一二线城市的占比达到65.2%,22-40岁的青年群体占比高达74.6%,中等收入人群占比达到61.8%。
可见,爱上临期食品的“薅族”并不见得是没钱,也不是贬义词的“贪小便宜”,他们更多的是追求性价比——临期食品的安全性没有问题,如果能够以30%的折扣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那么何乐而不为?
因此,对于“薅族”来说,省钱是一方面,但花更少钱买到一样的服务所带来的快乐,也是他们购买临期食品的一大动力。
何况,在厉行节约的背景下,购买临期食品是以理性消费去抵抗消费主义,是一种更为环保、更加可循环的生活方式。
(IC photo / 图)
为何遭遇“逆风”
然而,短短两年时间过去,临期食品的关注度大减,倒闭的店铺和品牌却在增加,临期食品遭遇了怎样的“逆风”?
一方面,临期食品自身存在的一大发展困境是,它的货源并不稳定。
虽然在理念设想中,这是一个1000亿的市场,可该如何把临期食品收集起来、谁来收集、收集之后储存在哪里、该如何确保供应链条的顺畅,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没有哪一个生产方是专门生产临期食品的,某个商品可能这一阶段过剩,下一个阶段并没有过剩,这意味着临期食品特卖店的货柜上,不可能有某个稳定的品牌。
很多临期商品店家的商品,都是“拼凑”而来的,或者是一些原本就销量不佳的杂牌产品,尤其是这两年时间里,入局的资本太多,临期的品牌产品遭到哄抢,货源更是被稀释了。
很多“薅族”希望的是,能够以很低的价格买到品牌商品,久而久之他们却发现:他们越来越难在特卖店里买到品牌商品,能够选择的更多的是一些杂牌,质量和口感都没有办法保证。
另一方面,临期商品本身都有保质期,临期就意味着它们即将过期了,一旦上架或物流的速度慢一点,那么等临期食品上架,或者到了消费者手中,就成了过期食品。
所以,临期食品对物流成本和时间的要求非常高,临期食品的仓库必须在交通四通八达的枢纽城市或港口城市,库存成本大增。临期食品的折扣很低,本来利润空间就不大,再加上仓储成本、物流成本、店租成本等,利润空间就更小了。
这样的情形下,消费者无法对临期食品建立起稳定的、可持续的购买意愿和热情,很多人都是冲动消费,偶尔看到有特卖店就随便去逛一逛,消费者的购买频率很低。
久而久之,临时食品特卖店就变成了昔日的“两元店”“十元店”,新鲜劲一过,为了确保消费质量,消费者还是愿意购买非临期食品,至少省心。
总而言之,临期食品赛道出现了淘汰潮,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优胜劣汰后,形成几家实力更为雄厚的临期食品平台,打造更为稳固、安全、可信赖的供应渠道,提升消费频次,真正丰富消费者的选择。
唯有如此,临期食品赛道才会有未来。
斯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