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摊比店里好吃,去得了高档餐厅吃得了地摊,地摊可热闹了,地摊市场可热闹了,有的万物皆可“地摊”,现在的餐厅为什么都越来越“土”了?
比如“地摊麻辣烫”,它的回归就让很多人重新找回了“学生时代,围炉而坐,花小钱解解馋”的记忆。
但是,随着入局的品类越来越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地摊餐饮”也陆续暴露出不少问题:
1、价格“刺客”
以猪油地摊火锅为例,在其发源地贵阳,大部分地摊火锅的客单价都在40元以下,属于典型的平民美食。而在网红品牌“七七地摊火锅”的总部长沙,客单价基本在65元以上,跟主流火锅品牌的客单价相差无几,很难说实惠。
去年靠着“破烂风”火遍全国的“破店”,人均也在120元以上,这个客单价离“网红”很近,离“地摊”很远。
其他的像是北京的晓燃地摊烤肉、林记港式地摊打边炉等品牌客单价也都在80元-120元之间,这个价格肯定比大品牌要低一些,但绝对算不上亲民,因此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也把“地摊餐饮”称之为“地摊刺客”。
图片来源:翟彬摄,央广网发
2、同质化严重
同质化是餐饮行业的老大难问题,“地摊餐饮”自然也摆脱不掉。
随手在小红书上搜索“地摊火锅、市井烤肉”,你会发现各家除了招牌不一样外,装修风格、出品形式、产品结构基本上大同小异。
像是去年“破店”火了之后,各种“破店”就蜂拥而至,从主打菜,到装修风格,再到现场驻唱,可以说是像素级的模仿,让人真假难辨。
3、流行度面临考验
跟“真地摊”相比,“地摊餐饮”们做不到“一群人光着膀子喝到天亮”那种真正的烟火气,同时又不能一直靠着场景博出位,感觉就像“不在街头的街头,不是市井的市井”。
装修这个东西是最容易审美疲劳的,也很容易过时,我们看看文和友这两年在广深的遭遇就知道了。
所谓的“地摊风”,只不过是“消费者换个环境来配合商家演出罢了”,如果丢掉了“性价比”,“地摊餐饮”退流行将是大概率事件。
给地摊餐饮的三个忠告
基于上述问题,在此我也给“地摊餐饮”提三条建议:
第一、选址逻辑要从“重视流量”到“重视复购”
很多“地摊餐饮”的品牌方宣称自己的项目“投资小、盈利强、回本快”,但这一点越来越受到质疑。
因为“地摊餐饮”的本质是要靠“性价比”吸引“价格敏感”人群,而商家追求所谓的“不求毛利高,只求多走量”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想生意好,必须找到高客流的铺面。
且不说创业小白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店面,即便能找到流量大的店面,房租和转让费一定不会低。承受巨大的房租压力,还想继续保持“高性价比”,明显是不现实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传统的“脏摊”进商场,看似是品类升级,代价却是丢掉了性价比。一旦进了商场,房租肯定上去了,食材标准又不能降低(竞品太多),服务肯定得上去吧(加人工),装修也不能太糙了吧(毕竟是商场店),一顿操作下来,传统的“脏摊麻辣烫”吃出了一顿火锅的价格。
因此,地摊餐饮与其追逐“高流量”,不如回归社区,培养“回头客”。像是遍布重庆大街小巷的“社区火锅”,做的就是家门口的生意,尽管客流有限,但是贵在流量足够稳定,复购也高,加上房租便宜,还有可观的外摆面积,综合下来生意并不差。
其实这两年大量餐饮品牌强化社区布局就也是实证,比如东来顺回归社区,开了“东来顺街坊铺”;紫光园、袁记云饺、熊大爷等品牌重仓社区等等。
第二、坚持做性价比
看看身边那些能够穿越周期的“地摊老店”,但凡能够活下来,且还活得不错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性价比。
现在很多“地摊餐饮”的位置非常尴尬,与路边摊相比“性价比太低”,与大连锁相比“装修和服务又比不过”,因此,“地摊餐饮”回归性价比将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话说回来,“地摊餐饮”如果不主打性价比,也是挺搞笑的一件事,总不能把“地摊餐饮”当成一种装修风格吧?这样的话,当“氛围、怀旧”带来的新鲜感褪去的时候,拿什么跟同品类的品牌竞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