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李宁“笠形盔”:从《免胄图》到《出警入跸图》再到定陵铁盔
第二种,“钵胄”。早期蒙古骑兵也大量使用皮质头盔,盔体以四到五片皮革连接成尖顶深钵状。由此发展而来的胄形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明清两朝头盔,被考古学界称为“蒙古钵胄”。
第三种,笠形盔。这种头盔盔型与南宋笠形铜盔基本相同,不但作为军用盔,不少蒙古官员、贵族在平时也佩戴款式相同的皮笠。
(三)《出警入跸图》与明笠形盔
明军头盔有一部分承袭元代,一部分则模仿宋制,在这里我们从《出警入跸图》场面中去管窥一二。
《出警入跸图》没有明确交待画中的皇帝具体是明代哪位皇帝,学术界有世宗和神宗等不同观点,目前有较多人认为应当是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在这里,神宗皇帝身骑大马、身穿戎装,飒爽英姿。他头戴凤翅盔,整个头盔装饰金饰,盔两侧为金质凤翅,盔顶装饰红缨、旗、翎等。
至于笠形盔,则有很多种形制。
比如,这种头戴“勇”字笠盔的。该盔为红色,盔前有金色“勇”字。
这在明代梁庄王墓出土有同款头盔,髹红漆“椭圆形,隆顶攒尖,折沿……隆起的盔体内面焊接一个由 12 根竖置放的铁条组成的“罩子”…通体胶贴平纹麻布,然后髹红漆。在盔顶面的正前方,用金粉书写 1 个大的‘勇’字”。
不难看出,这类头盔在形制、材质、工艺上应皆与梁庄王墓出土的这件类似。
除了勇字盔之外,还有一种戴折沿笠帽的军士。六瓣,帽沿上翻,有黑色和红色两种,顶部装饰金色帽顶和孔雀翎。《出警入跸图》中的戴黑、红笠帽者为仪仗人员,由于其身份等级原因,帽顶可能为黄铜而非金。
实际上,笠帽在明代佩戴十分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既可搭戎装也可搭常服便服。
除了这几种形制之外,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 年)兵仗局所监制记录的盔型中各种四瓣、六瓣、八瓣明铁盔占据了绝大多数。
比如明定陵出土的神宗御用明铁盔顶饰金珠红缨,由莲台与真武帝君像构成盔顶,盔体由饰有六丁六甲神的六瓣弧形铁片构成,以六条盔脊连接。
明定陵出土神宗铁盔实物
明定陵出土神宗铁盔复原图
不难看到,笠形盔源自宋代,经元而明发扬光大。形制演变清晰可见,那么,你还认为这只是消费者历史积淀的问题吗?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