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31日,我国将发射“天宫”的第三个舱段,也就是“梦天”实验舱,待“梦天”成功对接并顺利转位之后,我国空间站的一期工程就全面建成了。而这个“梦天”实验舱,将配有专用的货物气闸舱,以及可展开式舱外实验平台的安装位置,设计和性能超过日本对接在国际空间站的“希望”号实验舱。
有意思的是,其实“梦天”的原始设计不是这样的,航天部门最开始是准备将“巡天”光学舱的设备,安装在“梦天”身上的,形成一个内埋式可升降的太空望远镜,但考虑到空间站运行时的振动对望远镜精度的影响和矛盾,所以最终选择将太空望远镜独立出来,成了与空间站伴飞的“巡天”光学舱。
而“巡天”光学舱的建造,从一开始就直接在网上公开,包括早期的黑色“骨架”、初样舱、以及7月份首次公开的实物,都一一放出图片,近期更是出现了“定妆”照,看来已经造好了,体现了我国航天的高度透明。它最新的发射时间,也已经从2024年提前到2023年12月,也就是说差不多还有一年时间,就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大型太空望远镜入轨了。
“巡天”光学舱的使命,是探索宇宙加速膨胀、暗能量本质、暗物质属性,检验宇宙学模型、引力波源对应体,银河系三维结构、天体测量,以及恒星、黑洞、星系、类星体、系内外行星等的形成与演化规律,不知道是否可以掉过头来,对地球进行观测?
而一说到“巡天”光学舱,很多人总喜欢拿它和“韦伯”望远镜来进行对比,但“巡天”并非红外望远镜,作为大型可见光望远镜,或者叫2米级口径离轴三反望远镜,它和“哈勃”才是属于同一类的。当然,我们的“巡天”的视场要比“哈勃”大300多倍(也有说是200多倍的)。通俗来说,“哈勃”只能看到一个星星的地方,“巡天”能看到300多个。
网上很多数据说“巡天”发射重量15.5吨,最大直径有4.5米,高度大约有9米,相当于3层楼。但实际上,“巡天”还有一个约5米的推进器,加起来高度是14米左右,远远超过11吨的“哈勃”。正是因为有这个推进舱,所以“巡天”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光学舱,而不只是太空望远镜。
之所以要给“巡天”加上推进舱,就是因为它采用了独特的伴飞方式,与“天宫”空间站进行“编队”,平时单独前出布置,需要维护保养和补充燃料的时候,就飞回空间站,对接在节点舱的前向接口上,这种轨道控制能力是“哈勃”所没有的,“哈勃”只有姿态控制能力。不知道“巡天”能否自己升轨,爬到更高的轨道上进行科学探测不?
而如今“哈勃”的窘状,更是凸显了“巡天”设计的优越性。自航天飞机退役之后,部署在559公里高度轨道上的“哈勃”一直处于断断续续的失修状态,比如今年的10月份,它就因为由于科学仪器遇到内部通信同步故障,再次陷入停摆状态,NASA只能眼睁睁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