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约了一场饭局,桌上摆着小酒杯,大家文文静静地客套着、浅饮着。乡长是一个爽直刚硬的中年汉子。他手里拿过一只碗,满满地倒上白酒,而后看着朱有勇,试探着说:“你如果能喝下这碗酒,什么都好商量。”
众人的眼光,齐刷刷地看着朱有勇。
他也直盯盯地看着众人,爽快地端起这碗酒,一饮而尽。
原来,乡长、村干部以为他是国外回来的洋博士,高高在上,与他们是两路人,却不想,他也是“泥腿子”出身,也是农民家的孩子。
·朱有勇(右)和农民在田里。
随后,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帮助朱有勇协调、租赁了1000亩土地。效果果然立竿见影!第一年,烦扰当地农民已久的稻瘟病消失了,试验田产量增长30%。
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的“勇”不仅用在科研上,也用在了扶贫路上。
·朱有勇。
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了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朱有勇首先请缨来到澜沧扶贫。
那一年,他已经60岁,最初并不愿意来。“我们在学校里指导博士生,那是把论文写在纸上,说实在的,这容易得多,”朱有勇说,一开始是很畏难,“扶贫是要真真实实把一个地方带富、把产业落地”。
而在第一次进村考察后,他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是真的穷,”他跑到农户家里去走访,发现很多农户全部家当只有几袋苞谷、一些鸡,以及一个四处漏风的篱笆房。
“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却没有让这里的老百姓享受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这是我们的亏欠。”第一次考察之后,朱有勇就下了决定,“我不走了”。
澜沧当地主要是拉祜族,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大山里,以前靠栽种玉米、山谷为生,偶尔采摘菌类、野菜裹腹。拉祜族很多人不会说汉语,更难以相信会有一个院士来主动帮忙脱贫。
朱有勇已经很有经验。他深知,要取得大家的信任,就要先把自己变成农民,还要变成拉祜族的农民。
而要扶贫,他还是个“新手”。他需要解决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
他考察发现,澜沧冬天雨水少、没有霜冻,很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如果种“冬季马铃薯”,还能和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优势。
但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云南过去并不是土豆的主产区,更鲜有人尝试在冬天种植。一个新品种万一失败了,对于农民可能就是一整年的收入打了水漂。果然,有的人表面上答应,结果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
朱有勇决定一步一步来。“扶贫是一步步来的,有人配合,也有不配合的,要反复做工作,”朱有勇说,“这比写SCI论文可要难多了。”
他说服村民,先拿出10亩地中的2亩种植试试。不成想,这一尝试,地里结出了全村当年最大的马铃薯,足足有2.5公斤,最终,一亩地的冬季马铃薯卖了5000多块钱,而这几乎是他们一年的收入,大家都高兴坏了。
·朱有勇。
“他是我的偶像”
扶贫路上,朱有勇坚持授人以渔。
从2017年开始,他先后在澜沧开设了冬季马铃薯、畜禽养殖、冬早蔬菜、林下三七、中药材种植等多个技能培训班,培训学员超过1500人。乡亲们拥有了一个“院士老师”,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朱有勇(右)。
当“学生们”需要时,他也总能成为他们的依靠。
2020年4月7日中午12点55分,他脱下便装整理了T恤、抖落了裤脚的泥土、带上草帽,急匆匆地走进冬季马铃薯示范田。
这一天,他不是农民,也不是院士,是主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销商无法像往年一样来澜沧进货。农民需要增收、新鲜冬季马铃薯迫切需要新的销售渠道。
得知农民们面临的销售困境后,他想到电商带货的方式,便从田里走了出来,站在镜头前。
·朱有勇在田里直播。
“你们看!我手中的冬季马铃薯,芽眼浅、皮光亮、个头大……”他满脸微笑,显得亲切朴实,但多少有点不自然。直到他俯下身做起挖土豆的动作时,大家才看到那个常见的他。